<\/p>

    \t老師點了點頭:“我是這麽說的,你的問題是什麽?”

    <\/p>

    \t“我想問,是否因為我國古代哲學家的目光都放在了人倫道德上,導致他們對於自然界中的變化缺乏認知,所以他們的倫理框架就變得越來越僵化死板?”

    <\/p>

    \t老師注視著那個提問的女孩,問道:“同學,你是……”

    <\/p>

    \t女孩清脆地答道:“我叫路綾,是生科院大一的。”

    <\/p>

    \t“哦,你提出的問題……”老師掃視了一圈台下的學生,“似乎有點過於抽象了。你可以說得更具體一點,以便讓更多的同學理解嗎?”

    <\/p>

    \t“沒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國傳統的哲學家們,是不是太過糾結於倫理道德的問題,結果導致我國曆史上的倫理道德太過於僵硬死板?”

    <\/p>

    \t“……路綾同學,你的問題我在後麵會講到。當然我講的也隻是我自己的理解,不是你們的答案……那麽現在,關於路綾同學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同學想進行探討?”

    <\/p>

    \t老師的話音未落,許言就站起來了。

    <\/p>

    \t“同學,你是……”

    <\/p>

    \t“我叫許言,也是生科院大一的。”

    <\/p>

    \t老師不由笑道:“你們生科院新生還真活躍。”

    <\/p>

    \t許言衝著講台上的老師笑了笑,便轉向了路綾的方向。他在教室左側,她在教室右側,兩人隔著大半間教室,對上了目光。

    <\/p>

    \t“路綾同學,我想問你……從邏輯上講,你的論點究竟是什麽呢?”

    <\/p>

    \t路綾清脆地答道:“老師在剛才的課上講過老子所言——‘德者,得也’——各得其所,便是至善。這也就是說,道德倫理的終極目標應該是讓每個人都各得其所,而不是強行規定出一套嚴密的倫理,要求每個人都一絲不苟地去遵守。”

    <\/p>

    \t許言微微搖頭:“確實,我國曆史上對倫理道德強調得有些過分,尤其是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但是在我看來,這更多的是因為統治者罷黜百家,並且將儒家扭曲為儒教從而導致的結果。如果保持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狀態,後來的禮教也不會那麽嚴苛。”

    <\/p>

    \t路綾反駁道:“不,隻關注人與人的倫理道德很容易造成那種結果。像是古希臘哲學那樣將目光放得更遠,多關心一下自然,嚐試著探索一下真理,便不會造成變態的倫理道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