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相傳西漢時期從西域傳到我們內地,西瓜的品種很多。各地有各地青睞的名牌產品,今天似乎全國的品種都很近似,比如“京欣一號、京欣四號”什麽的。

現在人們買西瓜,大多是買整個的,有時還不隻買一個。過去,天津賣西瓜有零、整之分。零賣的用長刀切塊擺攤,整賣的大多是四鄉農民自產的,擔挑上街出售。街頭巷尾賣西瓜的,基本上是切角兒零賣,這種擺攤賣西瓜的有兩個特點,一個就是他那把刀。賣西瓜用的是一種很長的大刀,這種刀是平頭的,有二寸多寬,略微有一點彎度,看上去鋥亮,感覺上就很鋒利。另一個就是冰鎮,那時候的冰鎮西瓜不像今天有冷藏設備,賣西瓜的攤位前,有一兩個大木盆,裏麵放著幾大塊天然冰,西瓜就放在天然冰上,包括作為樣品展示的半拉的西瓜也放到冰塊上,當你走過那個大木盆的時候,一股冷氣飄向你,讓你立刻就會想到,那西瓜肯定是入口涼爽,沁入心扉。每逢夏日傍晚,西瓜攤兒前,圍滿了吃西瓜的市民,大人孩子圍著一個放西瓜皮的竹筐邊說邊吃,還不時地把西瓜子吐到旁邊的一個破臉盆裏,。那時候的西瓜子較個兒大,還很多,小販洗淨晾幹炒熟後還可以出售。

那時天津的品牌大多是山東所產,有德州的“大三白.”(皮、籽、瓤皆白)、“喇嘛瓜”,昌樂的“大青皮”、“黑油皮”;河北保定的“花瓜”。河南開封的“紅到皮”。天津人愛吃“三白”和“喇嘛瓜”(枕頭形狀)。因為三白瓜皮白肉厚,所以從前有一個誤會,據說三白瓜的瓜皮,是製做蜜餞中瓜條的原料,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瓜條的製作原料是用糖醃製的冬瓜條,過去這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商業秘密,即便你問到果脯廠的職工是否用三白瓜皮製作瓜條時,他們也往往一笑了之,絕不跟你掰哧。

擔挑串街賣西瓜的,有的上秤論斤賣,大多數的小販是論“個兒”賣,大點小點都一個價錢,你要是讓他給挑,他準給你挑大個兒的,經營方式特別純樸。賣西瓜的吆喝起來各是各味,有的吆喝“三白西瓜敗火呃——西瓜敗火呃——”,有的吆喝“管打保熟的大西瓜——誰買大西瓜來——”。

秋天除了賣西瓜的挑子,還有賣甜瓜的小販,我們天津管甜瓜叫香瓜。香瓜的種類也很多,有蘋果青、大三白、老頭樂……一入秋,香瓜就成熟了,老鄉們挑著瓜進城,在行人多的地方找個涼快的地方,撂下挑子,拿著一把破舊的大芭蕉扇子,邊麵乘涼一邊吆喝“香瓜賽蜜甜啊,菜瓜酸甜的”。賣香瓜的挑子大多是自製的,就地取材不花一分錢。用細柳條編筐,用彎樹枝做把兒,十字交叉,瓜底下鋪上青草,既保鮮又好看。用一條扁擔或者一根粗樹幹挑在肩上,也有背簍子的。賣香瓜的論個不論斤,主顧挑好了以後,小販先用水洗淨,然後用刀劃開看瓤兒口,生了還管換,吆喝聲為“白沙蜜又脆又甜啊——白沙蜜——甜嘎巴味的白沙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