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糕幹的產生,始於杜氏家族,據《杜氏家譜》載,“杜氏原來是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明永樂初遷江南大戶充實畿輔,有杜金、杜銀兄弟二人攜眷移居武清,定居楊村北一裏的北鄭莊,到上世紀40年代時,已經是第十四世傳人。”

    最初來北方的楊村杜氏,以耕讀為業,生活並不富裕。麵對運河上漕運不息的江南船工,靈活聰明的杜家,開始以稻米、白糖為原料,做起適合南方人口味的米麵糕幹,很受歡迎,生意越做越大。到了清末,前店後廠的楊村杜家開設的糕幹店有萬全堂、萬金堂、萬勝堂、萬源堂、萬順堂等數家。其中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的“萬全堂糕幹”的店鋪萬全堂,是杜氏第三代傳人,名叫杜馥。

    據傳說,康熙皇帝七次出巡,三住楊村,每次都要吃楊村糕幹,並且說:“糕幹鬆軟可口,容易消化,經常食用不亞茯苓,有健脾養胃之功效”遂有“茯苓糕幹”之美名,並且嘉諭貢品,獲準特供江南優質稻米為原料。

    天津還有一個賣糕幹的好節日,那就是九九重陽節。到了這一天,老天津人都講究到老城東北角的玉皇閣登高望遠,屆時玉皇閣內堆放菊花成山形,還要綴吉祥字樣。天津人過重陽節講究吃糕,取步步登高的祝福。所以到這天賣糕幹的小販的吆喝也就改成了“買糕幹啊,楊村糕——幹,步步登高的糕——幹啊——”。這天,老百姓還要在家裏擺放菊花,吃羊肉火鍋,吃花糕,花糕用麵粉製作,上麵放小棗、栗子,並把糖果花糕作為貢品,祭祀先人。過重陽節時,父母還會邀請已經出嫁的女兒回家一起吃飯,所以這天也叫“女兒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