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城煌廟前左側有一個小型“賽馬場”,長2米,寬1.5米,“跑道”是綠色的細帆布,“騎士”和“馬”都是玩偶。顧客向攤主交一分錢,便可搖動跑道旁的搖把兒,機器裏的輪子便會使帆布朝終點一側不停地顫動,參賽“騎士”跨“馬”一蹦一蹦地勻速前進,逐漸拉開距離,當第一位“騎士”跨“馬”衝過終點線時,“賽馬”便結束了。這時,攤主便將這些玩偶重新排列,等待新的顧客開始新的“賽馬遊戲”。

這種賽馬玩具來源於我們天津的賽馬會,八國聯軍侵占天津後,聯軍炮廠的施就與天津海關的德璀琳合作,在佟樓以南建立賽馬場,命名為天津英商賽馬會,在英政府立案。當時賽馬會所在地,不屬於英租界,於是,由馬會出資,從英租界至馬場修建了一條馬路,就是今天的馬場道。賽馬會內一切事物由英國包辦。馬主兒和騎馬師都是英國籍。賽馬會最初禁止華人入內,後來華商賽馬會成立,才允許華人參加,觀看賽馬及購買馬票。

英商賽馬會之馬場為橢圓形,周圍一英裏半。有看台3座,分別是會員及來賓看台(第一看台)、特別看台(第二看台)和普通看台(第三看台),入場券1元。各場入口均有印度巡捕站崗驗證券,管理非常嚴格。

賽馬一般為春秋兩季,每季正賽4天,加賽4天,合賽6天,共計14天。但每季往往都增加七八天,以增加收入。尤其在日偽華北賽馬會天津支部時期,賽馬日期,除春秋兩季正賽外,隻要天氣條件允許,幾乎每周六、日都有賽馬。

“七七事變”後,日軍侵占天津,賽馬會停止活動。1939年,由中日雙方合辦,成立了天津賽馬俱樂部,1945年,英國賽馬會由天津賽馬俱樂部接收。不久改組為華北賽馬會天津支部。從日本調來大批騎馬師和中國騎馬師參加賽馬。日本投降後,賽馬會即停止活動。至此,天津賽馬曆史亦宣告結束。

這種賽馬遊戲機也有小型的。我小學的周老師家裏就有一架賽馬機,大約七、八十公分長,四五十公分寬,那是一個帶齒輪和能滾動粗帆布的遊戲機。大家把各自選好的各色小鐵馬放到帆布跑道上,老師開始搖動跑道的搖把,小馬就顛顛的跑起來了,看誰的、幾號賽馬可以跑第一,孩子們玩得都很盡興。

這種小賽馬機也被一些小擺攤的商販利用,作為賭博工具,孩子們交上各自的一分錢,選好自己的馬匹,小販搖動跑道,誰選的馬匹跑道第一位,就可以得到比自己繳納賭資略高的獎品,也許是一把糖豆,也許是一塊洋拔糖,其他孩子的賭資,就全部歸小販子所有了,即便是這樣,孩子們還是樂此不疲,我曾經也參加過,隻不過沒有上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