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賣土產的小販挑著挑子,沿街叫賣“買籃子——買淺子,大小炙爐使喚去——買籃子——買淺子,大小炙爐使喚去——”或者幹脆用一根小木頭棍兒敲打瓦盆,作為響器。

天津人愛吃烙餅,什麽發麵餅、家常餅、脂油餅、蔥油餅、燒餅、烤餅、春餅、餡餅、素餡合子、金裹銀餅等等。烙餅得有烙烙餅的家夥,還得看烙什麽餅、比如烙燒餅、烤餅一定得用烘爐。再比如脂油餅、蔥油餅、春餅、餡餅一定要用餅鐺,如果用炙爐烙這些餅,不但油會滲進炙爐裏,還會燃起陣陣青煙,結果香味沒有了,一股油沁子味。但是如果您是烙發麵餅、家常餅、素餡合子、金裹銀餅(一種外麵是白麵,裏邊是棒子麵的烙餅),讓我說,還是用炙爐好吃,有一股焦糊的香氣,尤其是用炙爐烤饅頭片、窩頭片,那才叫一個字“美”。當年孩子們上學,要是天天能帶上幾片烤饅頭片,那可是不簡單,脆幹的饅頭片嚼在嘴裏,香味饞得別的孩子直流哈喇子。那饅頭片一定是在煤球爐子快熄滅的時候,用炙爐烤成的,金黃色的饅頭片上,布滿了深棕色的圓點兒,那就是炙爐的特有標記。

現如今很少有人知道炙爐了。原因是炙爐隨著煤球爐子的消失,也告別了我們的生活。

炙爐是中國最古老的炊具陶器的衍化品。炙爐是一個直徑大約30公分、高不到10公分下麵開口,上麵半圓形的封口,上麵排列很多小孔兒夫的圓形砂製物件,便於炙烤食物。缺點是煤氣中有毒的一氧化碳,也通過炙爐的氣孔與食物直接接觸。上世紀80年代以前還有居民使用。

炙爐用砂泥做成形後,在像磚窯一樣的窯口裏燒製而成。烙餅的時候,把炙爐扣在燒煤球的爐子口上,類似凸鐺,然後把成圓形的生麵餅放在支爐的半圓麵上用火烘烤,也就幾分鍾,翻幾個個兒,餅就烙成了。因為炙烤均勻,炙爐烙出的餅層兒特別多,但是有一點,炙爐用的時間長了,

炙爐的燒製,既不是用陶土,也不是用高嶺土,據說是用一種岩沙土(石性)燒成,所以屬於沙器。

別小看“炙爐”這個不起眼的泥砂製品,在天津的曆史上,也是占有過一席之地的,是各家各戶必備的廚具。20世紀60年代,困難時期剛結束的時候,日用商品供應極為緊缺,當然也包括炙爐。一些企業為了趕超生產計劃,出現了粗製濫造現象,群眾意見很大,老百姓反映非常強烈。為此,天津市手工業局技術處按照國家“產品生產必須有技術標準。”的規定,起草的第一個標準就是“炙爐的技術標準”。標準發下去以後,產品質量得到了有效控製,炙爐質量不好的現象也徹底得到了糾正。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葉以後,天津市區開始使用煤氣,炙爐也逐漸退出市場,至今已經是蹤跡全無了。

在我的記憶中,有一件事、一個人與炙爐不能分開。我家南市老院兒,住著一位陳奶奶,她家老爺子解放前是天津著名糕點店祥德齋的糕點師傅,陳奶奶會做很多好吃的點心,比如五毒餅、雄黃餅、冰雪糕、薄荷糕、烏梅糕、藤蘿餅等等。每年春夏之交的時候,陳奶奶就會用藤蘿花和麻醬、白糖,用炙爐烙藤蘿餅,送給院子裏的鄰居們品嚐,當你把熱乎乎的藤蘿餅撕開的時候,滿院子都會飄逸著藤蘿花和麻醬的香氣,沒等到放到嘴裏,心裏已經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