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組織在天津由來已久,最初是水會,又名火會,也叫水局,約出現於三百年前,是民間救火組織。每遇火警,水會即派人敲銅鑼,打梆子,搖號鈴。本地青壯年聞警出動,集合會所,穿上“號坎”,以明身份,然後手執滅火工具奔向火場。火禍起時,鑼聲急促,名曰“串鑼”;熄滅後,鑼聲緩慢,名曰“倒鑼”。居民聞聲即知火災情形。

水會主要的救火工具是水機子(現在天後宮還有展示)和硬木製成的水櫃,上有壓杠帶動活塞,銅管製成的噴水口朝上,連接一根名叫唧槍的水管,水櫃前後附有水桶。救火時,四人壓杠,以產生水壓,一人手執唧槍滅火,另有多人不停地挑水並倒入水櫃。其它重要的救火工具還有用於截斷火道的撓鉤,專門使用撓鉤的組織叫撓鉤會所。水會活動屬義務性質,費用由水會當地募捐。水會的組織及行事規則極具民俗特色,其組織者稱“會頭”,其他成員叫“伍善”,多是附近居住的勞動者或小商販。

老年間,天津有幾處專門負責報警的瞭望哨。分別設在鼓樓上麵、官銀號門前、西北角的城隍廟前、河北宮保衙門前和三岔口鎮海樓上(黑炮台)。我最初看到宮保衙門老照片門前帶方鬥的高杆,認為是掛旗子用的,後來通過閱讀很多史料才明白原來是政府設置的火警哨,可見在過去防火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

20世紀初,天津創建新式消防隊,采用了新型有抽水泵的人力消防車和救火工具。遇到火警,高40米的瞭望塔立刻發出方向信號,隊員拉起消防車迅速出動。到30年代末,水會逐漸解體,最終被城市消防隊取代。

1949年解放後,市公安局消防總隊對水會進行全麵整頓,首批恢複了44個。1950年,再次對水會進行整頓、整頓後增加到51個。1953年,隨著公安消防隊和企業專職消防隊的發展,水會已無存在必要,經過政府決定,撤消了市區的水會,保留了郊區的11個水會。據《天津通誌·公安誌》記載,l985年天津還保留水會4個,靜海縣獨流鎮的普安水會、平安水會、樂安水會與寧河縣豐台鎮的豐和水會,成為研究水會曆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