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章在上海的戲劇雜誌上發表,因為與“樣板戲”創作有關,有人送給江青看。

    江青正在克張春橋,嫌張春橋對京劇太外行。她猛地發覺,上海有這麽個難得的“內行”!

    張春橋呢?他也巴不得有個“內行”來做他的助手。

    張春橋的秘書打電話到上海音樂學院,告知江青要在錦江飯店接見於會泳,使於會泳渾身每一個細胞都跳起舞來。

    他急急地跨上自行車。平時不修邊幅的他,跑進理發店,吹風,上油,臉刮得光光的,沒有一根胡茬子。

    他急急地跨上自行車。一口氣跑了兩三家,才算借到一身中等個子的“體麵衣服”。

    不斷地在家裏踱方步。一會兒扮演江青,一會兒扮演自己,排練著見到江青時該保持什麽樣的姿勢,預計江青會向他提些什麽問題。就連隻有江青先伸手、自己才能跟她握手這樣的細節,都考慮周全了。

    頭一回有轎車來接他出門。才兩三分鍾,就從汾陽路的音樂學院,來到一箭之遙的錦江飯店。

    江青和張春橋,一起接見了他。

    江青對他所說的第一句話,完全出乎他的意外,是他事先“彩排”時沒有估計到的“台詞”。江青緊握著他的手,說道:“你的文章我看過了,我們早就認識了!”

    於會泳一聽,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了。

    “江青同誌,您是革命樣板戲的第一編劇,第一導演,第一作曲,第一舞台美術設計師。”於會泳一口氣說出了“四個第一”,頓時使江青像服了一帖興奮劑一般。雖然她常聽說“嘔心瀝血”之類詞句形容她對“革命樣板戲”的“貢獻”,卻從來沒聽見如此“親切”、如此“高度”的評價。

    一個愛虛榮,一個愛拍馬,真是一拍即合。那天的談話是那樣的投機。江青有相見恨晚的感慨。

    此後的於會泳,成為“江記喇叭”。輯錄於會泳的一係列文章、講話,倒是真實地勾畫出這個“江記喇叭”的形象:

    “對江青同誌的話,一是要吃透,二是要緊跟。”

    “江青同誌的指示,言語不多道理深!”

    “緊跟江青同誌,就是勝利。”

    “在文藝界,隻有一個中心,沒有兩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江青同誌。”

    “江青同誌發展了毛主席的文藝思想,是文化大革命的英雄旗手。”

    “從《國際歌》到樣板戲,這中間一百多年是空白。江青同誌搞的樣板戲,開創了無產階級文藝的新紀元!”

    “樣板團的人員,要永遠銘記在江青同誌領導下的幸福,做江青同誌的兵的光榮。”

    “樣板戲是江青同誌淌著心上的血搞成的。”

    “在江青同誌領導下,京劇革命一步千滴汗,步步走向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