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難忘。《智取威虎山》折騰了一年多,江青在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再一次看了,竟批評起張春橋缺乏“牛勁”,使張春橋捏了一把汗!

    江青那天的講話記錄,依然是張春橋整理的。她對上海“基地”的批評,火辣辣的:

    “上海是一個戰略重地,各方麵進步很大,上海人民是有革命傳統的,但是,京劇弄不好,恐怕是:

    “一、勁頭用得不對;

    “二、發現了問題,不能及時改;

    “三、缺少點牛勁。

    “我是外行,但是還有點牛勁,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文藝方針政策、毛澤東思想。不達到目的,難下火線。醫生命令我休息,可是放不下心……

    “《智取威虎山》的問題是一平,二散,三亂。要收縮。去年看還滿新鮮,今年看,不新鮮了……”

    唉,唉,去年六月,毛澤東主席和江青看了《智取威虎山》鼓了掌,說了好,和劇團合了影,張春橋開心。今兒個怎麽“不新鮮”了?!她的講話的口氣,是那麽的不滿意。張春橋的脊背都冰涼了!

    要知道,在那光度不足的劇場裏,她一邊看《智取威虎山》,一邊喋喋不休地品頭評足。那每一句話都變成文字,記在張春橋的本本上。她的每一條“指示”,張春橋都堅決照辦。怎麽又落了個“發現了問題,不能及時改”?!

    過了四十天——一九六五年六月七日,江青在上海看了京劇《海港》。

    十一日,江青在上海錦江飯店小禮堂接見了劇組,又是潑了一通冷水,把張春橋弄得暈頭轉向。她的話,把人嚇得汗毛都豎了起來:

    “戲走了彎路,音樂聽了四段,覺得喧賓奪主,細看下來,距離淮劇太遠。我很納悶,同誌們說尊重我的意見,可實際上卻又不照我的意見做。其實我的意見很明確,曾和春橋同誌談過……”

    聽到這裏,張春橋的腦袋嗡嗡作響了。她的話已再明白不過,跟你“春橋同誌談過”,你“卻又不照我的意見做”!

    她像掃機關槍似的,一連串的批評:

    “布景像雞窩,沒有一點黃浦江的氣概。”

    “主角樹得不夠。”

    “金樹英(引者注:也就是後來的“方海珍”)是個雷厲風行的人,怎能那樣笑眯眯的樣子!服裝也不樸素,頭發也不像樣子。距離人物十萬八千裏,怎能談到豪情壯誌!”

    “首先是劇本問題!”

    “我想聽聽同誌們的意見,為什麽把戲搞成這樣?這個戲把我搞得糊塗得不得了!”

    江青這兩次發威,把“兩出戲的書記”嚇懵了!

    天知,地知,張春橋心中的苦悶,倘若不是那天偶爾在老朋友麵前泄露了一點點,有誰知曉?!

    張春橋最為苦悶的是,他失去了他在上海的靠山——柯慶施。江青無論在批評《智取威虎山》還是《海港》的時候,都懷念剛剛逝世的柯慶施:

    “柯慶施同誌應該永遠紀念他,他始終是站在第一線的。”

    “你們一定要搞出樣板來,才對得起上海人民,才對得起黨,對得起去世的柯慶施同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