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靜安寺,矗立著一幢典雅的西班牙式九層大樓。那是德國人海格在一九二五年籌資建造的,最初取名為“海格公寓”。上海解放後,這兒成了中共上海市委的辦公樓,人稱“海格大樓”。大樓裏的一百零四套客房,成了中共上海市委各部、組的辦公室。直到一九七七年,這座大樓才改為賓館,即今日的靜安賓館。

    一輛“伏爾加”牌轎車駛入海格大樓院內。從車上下來的,便是那位“大鼻子”柯慶施。與他一起下車的,乃是張春橋。

    經過一番摸底,柯慶施終於走馬上任。

    張春橋緊隨柯慶施左右,他的身份是柯慶施的“政治秘書”。

    一九五五年,五十三歲的柯慶施以“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的身份,出現在《解放日報》的報道上。

    上海這個地方,無風三尺浪,有風三丈浪。柯慶施剛剛走馬上任,震動全國的“潘(漢年)揚(帆)事件”便發生了;緊接著,“反胡風”運動開始,上海又是運動的重點;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上海再度成為全國的重點……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風浪之中,柯慶施一次又一次忠實執行了極左路線。

    張春橋的升遷,確實借助於柯慶施這把梯子。不過,柯慶施畢竟與張春橋有著很大的區別:柯慶施雖“左”,但在一九六五年便去世,沒有卷入“文革”,更沒有參與“四人幫”那些罪惡活動。他實際上不過是“左”的路線的忠實的執行者。正因為這樣,如今人們提及柯慶施,雖有微詞,但並沒有視他為張春橋的“幫”中同夥。

    柯慶施的座右銘是四句話:

    堅定的革命意誌;

    頑強的戰鬥精神;

    火熱的階級感情;

    嚴格的科學態度。

    他平日是個神情嚴肅的人,性格有點急躁。他手下的幹部,差不多都曾挨過他的批評。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他從未批評過張春橋。

    雖說柯慶施早在一九二二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論革命資曆是很深的,但是他與毛澤東的關係一般。柯慶施博得毛澤東的好感,那是在一九五六年,柯慶施主持上海工作不久的時候……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長篇講話。這次著名講話,後來被整理成文章,就是那篇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論十大關係》。柯慶施非常用心地研究了毛澤東的講話,特別是其中的第二段《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注意到毛澤東對沿海工業的新觀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