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告別是悄無聲息的,林徽因沒有告訴徐誌摩悄悄地走了,當徐誌摩聽說後跑到了海邊時,看到的是林徽因遠去的身影。徽因和父親站在甲板上,一襲連衣裙,在一群外國人中間顯得更加瘦削和清新。林長民揮動著帽子,向站在岸上的朋友致意告別。遠離了倫敦,林徽因離開的不隻是人,還有她曾經沉醉的心和生活。那曾經的愛情故事也將被她塵封起來作為紀念,告別不真實的愛情回到了現實生活。

    談戀愛的人滿眼都是詩,失戀的人也是。林徽因回國了,留給徐誌摩的是思念、失望和遐想,安靜和孤獨讓他的詩情爆發了,那種思念時時困擾著他,看見的一花一草、一溪一水都強烈地吸引著他,他寫下了一行行的詩,訴說各種感情,正是這種愛的掙紮和痛苦,打造了《我所知道的康橋》等那麽多美麗的詩篇。

    他放不下她,所以也跟著回國了,想要繼續追求。他是梁啟超的學生,所以還是有機會和徽因接觸。1923年,徐誌摩也回到了北京,讓他不可思議的是,林徽因和梁啟超的大兒子已經高調地談起了戀愛。徐誌摩不願意放棄,也許在他的心裏對愛是執著的,包括他娶了陸小曼後,也許心裏還是愛著徽因的。

    雖然徽因和梁思成的戀愛關係已經公布,徐誌摩還是會情不自禁地來打擾,忠厚如梁思成也不得不貼一張字條在門上:“Lovers wa alone(情人不願受幹擾)”。徐誌摩知道,過去那個屬於自己的女孩已經是別人的了,隻好怏怏而去。

    有人評價林徽因:她選擇了一棟穩固的房子,而沒有選擇一首顛簸的詩。

    他們的愛情沒有結束,泰戈爾的到來,給了他們很多接觸的機會,一起演出戲劇,一起排練,又找到了昔日英倫的感覺。他那久被塵封的愛意更加香濃了,聰明的徽因當然了解,可是卻隻能裝作什麽都不懂。

    徐誌摩懇求泰戈爾,可是泰戈爾隻能告訴他徽因的真實想法,原來緣分結束了想要再續真的很難。火車開動的時候,林徽因的美麗倩影模糊了,等他回來的時候,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經一起去了美國求學,徐誌摩隻是一個孤影的看客。

    當徽因看到車緩緩地離開站台的時候,她也難過,但是她還是那樣平靜,和詩人的多愁善感相比,她仿佛成熟而又穩重,她不希望這一頁再重新翻回來,既然已經過去,那就留在記憶裏吧。她也想和徐誌摩告別,畢竟曾經是那樣默契,可以彼此到達對方心裏,可是語言能表達內心的想法嗎?語言在這裏顯得蒼白無力,思成已經訂好了去美國的船票,美好的留學生活就要開始,還是忘記吧。無法長相廝守的愛情,就好像是人生的中轉站,不管有多豪華和奢侈,畢竟要轉機,終究會離去。

    誌摩愛得真摯,愛得無所畏懼,愛得不計代價,眼裏隻有愛情。徐誌摩一度認為,既然自己的眼裏沒有張幼儀,就應該給她自由,放飛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真愛。可惜,徽因不願意和他共度這一簾幽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