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鎮的手工業曆史悠久,明代中葉,就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紡紗織布成為家庭主要手工業,農家“工紡織者十之九”。清代,鎮上各種手工業店鋪、作坊、工場林立,且較具規模。民國時期,開設有造船業、水木業20餘家。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朱家角鎮工業起始於清末,機器碾米廠、油坊紛紛建立,糧油加工業迅速發展。至解放時,尚有碾米廠7家、油廠2家,煤球廠、電燈廠、麵粉廠、鐵廠各1家,從業人員達400人左右。解放後,特別是1958年以後,大辦工業,興建了各種工廠企業。工業有儀表、冶金、塑料、造紙、釀酒等5家市屬廠,食品、油脂、印刷、儀表、服裝、家具、製繩、碾米、飼料等12家縣屬廠,電器、儀表、水泥、烘漆、絲織、燈具等10餘家鎮屬廠。1988年,全鎮廠房麵積達24萬平方米,職工5639人,產值16912萬元,利潤2425萬元。澱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澱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著名土產有美味醉蟹、鱔燠麵、五香熏魚、鹵汁豆腐幹等均已恢複生產供應,市場更加繁榮。

    1991年1月,鄉、鎮合並。1992年底,農、副、工產值53074萬元,全鎮固定資產已達18090萬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2569元,農村人均收入1833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鎮工業生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引進高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辟600畝建立工業發展園區。至1998年,全鎮有工業企業77家,形成了有色金屬、化纖、輕工機械、絲綢服裝四大行業集團。2000年,工業總產值達21.83億元,工業利潤7460萬元。

    朱家角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昆山、鬆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曆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民國時期,三縣聯防指揮部等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這裏。境內公路密布,北通滬寧高速公路,南接滬杭線320國道,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線,水路橫有澱浦河,縱有朱泖河直通黃浦江,並與太湖水係相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朱家角鎮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後,不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在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餘教育等方麵都有較大進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學,鎮區有中學3所,小學3所,幼托設施完善。至2000年,經過調整,有各類學校7所,在校職工619人,在校學生3874人。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倡明,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非常活躍。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曆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刹。位於澱山湖畔的報園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於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後,二三百年香火不斷,佛手極盛。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麵積38.5畝,建築麵積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香客盈門,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處澱山湖畔,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內外。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穌升天堂”是青浦縣有影響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國34年(1945年)成為公堂,直屬上海教區,並轄金澤等地6所小堂。現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內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員2人,經費由上海教區發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