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時候,東山村村民手裏餘錢比較多,冬天過得還是比較滋潤的。現在呢,很多人家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不過對於餘家來說,影響並不大。

    入冬以後,陽郡王和他的侍衛們已經回京交差去了。賑災的差事,他做得不錯,平價糧到得比較及時,災區的百姓都對皇上和陽郡王感恩戴德,朝廷的聲望在民間空前高漲。

    陽郡王這一年,因著從海外帶來高產的糧食種子,又培育出了畝產千斤的玉米和畝產五千斤的土豆。賑災事宜又做得比較完滿。皇上給了豐厚的賞賜。如果不是他剛分封郡王沒多久,很有可能加封他為親王,跟他老爹一個級別了呢!

    跟著陽郡王出海和負責采買的方荀,也給加官進爵,官職連勝兩級,不但掌管禦林軍,還加封了護軍稱號。年紀輕輕已經是從二品的大員了,能不讓人眼饞嗎?不過,他們眼饞也是幹看著,誰叫人家方荀入了陽郡王的眼,被一再提拔呢!

    陽郡王,成了皇上眼前紅人的代名詞。京城官場私下裏流傳著這樣一個消息:“跟著陽郡王混,加官進爵有保障!”這個消息也並非空穴來風。皇上信任這個小堂弟,有什麽重要的工作,都交給他負責。跟著這樣的人,很容易出成績來。而且,陽郡王從來不占人家的功勞,這不,在朝會上,他給幫他種出玉米和土豆的人家請功來了!

    “皇上,這餘家種了十畝地,就收獲了萬斤玉米。種一畝土豆,足足有五千斤的產量。若是玉米和土豆在北地推廣開來,何愁天下百姓不安居樂業?臣以為,餘家於社稷有功,理當封賞!”朱俊陽有本呈上。

    戶部劉尚書附議道:“皇上,這樣的人才,應該破格招到戶部來!臣計算了一下,如果不是蝗災的話,戶部下屬的試驗田,每畝玉米產量頂破天能產個六七百斤已經是很不錯的產量了。臣也看了餘家種植的玉米,顆顆飽滿粒粒均勻。土豆的個頭也很大!臣以為,餘家是不可多得的種植人才,理當重用啊!”

    其他文武百官,聽了戶部劉尚書的言辭,心中暗暗衡量著。戶部下屬的試驗田,無不是肥沃的良田,又有專人精心伺候著,一畝地才產六七百斤。而東山村據說大多是山地或是貧瘠的沙土地,可人家一畝地的產量卻超過千斤。

    這是什麽概念?要麽餘家沒有把種植的法子全部貢獻出來,要麽餘家定然有個驚才絕豔的種植人才。有朱俊陽這個冷麵郡王盯著,餘家肯定不敢藏私,也就是說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後者。

    如今,大明朝最缺什麽?糧食啊!江南魚米之鄉還好,氣候適合種植,良田較多,一年兩季產量還算不錯。至少老百姓能填飽肚子。可是長江以北,尤其是苦寒的東北和西北,由於氣候原因,一年隻能種一季。雖說皇上一再減免農業的賦稅,可北方的糧食產量太低,很多老百姓能吃個半飽就不錯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