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

近來趙子房的名聲很響亮,眾儒生都知道這個年輕的博士官弟子的策論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賜表字子房。

本來前程遠大,卻不料父親被下詔獄,趙子房一心行孝,上書求去西域。

大朝會上趙子房問難的兩個問題得到了蕭望之等大儒的重視,皇帝甚至要求為他專門開了今日的講經會。

蕭大儒此刻這個問話,讓眾人更加羨慕。

嚴祭酒瞧得明白,若無意外,趙家的這個長子從今起便要躋身於眾儒之列了。蕭望之在不遺餘力的為趙興造勢,這讓嚴彭祖內心覺得莫名的不安和嫉恨。

作為嚴延年的弟弟,嚴祭酒本能地不喜趙家後人的崛起。

嫉恨就更容易理解了,這裏坐著的儒士那一個不是師從多人,艱辛苦熬數十年,方能自成一派,小有所成。

趙興年未及冠,便有了皇帝賜予的表字,又有蕭望之這樣的大儒為他鋪路。這讓在苦水中泡大,艱辛攀爬的嚴彭祖覺得不平,嚴彭祖能夠確定,和自己一樣想的人並不在少數。

石渠閣變得靜悄悄,靜的連一呼一吸都變的那麽清晰。

這寂靜並未對趙興造成任何影響,趙興本就性格溫和而堅韌,所思所想全都集中在當下要做的事情上。

他溫和的聲音清晰地在閣中響起,說出了心中所想。

父親趙義說起大漢郡守們在各郡國所做的“移風易俗”,這給了趙興很大的啟發,結合這幾日的查證,他得出了結論。

秦以前的各國君主對於戎狄的方式不外乎用武力征服、或者用財物來交換疆域,那時戎狄還未成氣候,各個部落各自為政。

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曾經變風易俗,穿胡服,習騎射,征服胡地,打敗了林胡和樓煩兩個部落,占領了胡地不少疆域,並在那裏設立了雲中、雁門二郡,建築了趙國的長城,將戎狄抵擋在國門之外。

趙武靈王死後十年內,趙國遷徙了大批的民眾到新征服的疆域去,最終征服了樓煩部落。

但可惜的是趙國不久就陷入內亂,逐漸衰敗,而原本一盤散沙的戎狄部落,出現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匈奴。

崛起匈奴的讓衰敗中的趙國沒有力氣再製約西域,先前取得的成績便就此淹沒。

趙國的經驗總結起來便是,師從戎狄在武力上的長處,變得強大起來,將一盤散沙的戎狄趕到限定的區域內,並遷徙本國民眾,穩固邊境,轉化戎狄的風土人情,成為趙國的附庸。

趙興認為武帝時期大漢遠襲匈奴,打出了大漢之威,又留駐了軍隊屯田,便是趙國這種模式的使用。

但匈奴邊境地區的移風易俗一直沒有機會做,因為當時趙國這種策略能夠實行,是戎狄各部落分散,而匈奴是一個強大的力量。

這次互市要從西域得到戰馬,遷徙民眾進行教化從而能夠得到騎兵,充實大漢的威力,從而增強對西域地區的威懾,讓不願意依附匈奴的西域小國依附大漢。

同時設法分裂離間匈奴各部落,讓匈奴衰敗下去,這樣西域便不足為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