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逃出母宇宙》展現的隻是一種可能性,科幻的魅力就在於把不同的未來和不同的選擇展現在人們麵前,我們當然期待能出現另一類描述末日的更加樂觀的科幻小說,展現一幅完全不同的末日圖景,比如在其中人類傳統的核心價值得以保留。

    回到太空災難的話題上。對於這些來自太空的難以預測的滅頂之災,人類社會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沒有做過相應的準備。對末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宗教中,沒有上升到科學高度。思想家們對人類社會的思考,大多著眼於現實層麵,即使思考未來,也是局限於現實的直線延伸,很少考慮末日災難這樣的突變。所以,從啟蒙時代思想家的經典著作,到今天學派紛繁的理論,對末日災難下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倫理和文化的研究都很少見。

    在現實層麵,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憲法和法律涉及末日災難,這顯然是人類憲政體係中的一項重大缺失。我曾經與一位學者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認為現有的法律體係中對於災難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架構。這位學者其實沒有注意到局部災難與文明災難和末日災難的區別,最大的區別是:局部災難發生時存在外部的救援力量,而且這種救援力量一般都很強大,往往是整個社會集中力量救援隻占國土一小部分的災難地區和人群。但對於文明災難和末日災難,人類世界整體同時處於災難中,外部救援力量根本不存在。這時,現有的法律和道德體係將無法適用。對於末日災難,在法律和道德上的核心問題是:如果集中全部社會資源隻能使少數或一部分人幸存,該怎麽辦?迄今為止,現代的法律和倫理體係對這個問題一直模糊不清。不可否認,在現有的社會價值觀中,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是十分困難的,會出現激烈的爭論和多種選擇:可以選擇讓部分或少數人幸存,也可以選擇堅守人類的傳統價值觀,讓所有人平靜地麵對死亡。這些選擇孰是孰非,可以見仁見智地討論,但不管選擇哪一種,最後在法律和倫理上必須明確:這是一個文明世界對自己應負的責任。否則末日到來之際,世界將陷入一片恐懼和茫然,在最後在大混亂中,人類既失掉尊嚴,也失去未來。

    在這種情形下,《逃出母宇宙》所帶來的震撼的末日體驗,更彰顯了科幻文學獨特的價值。

    2013.11.20.於陽泉

    人活著是為了享受活著的樂趣,不是為了逃避死亡。因為無論個體的死亡,還是人類物種乃至宇宙的滅亡,最終都是無可逃避的。

    ——馬士奇對患絕症的八歲義子的談話

    轉引自《百年拾貝》,魚樂水著

    那個時代令人目眩的科技成就基於一個新的科學體係,該體係則基於兩點基本發現:真空(空間)有深層結構;真空可以因高能激發而湮滅為“真空的空洞”或曰二階真空,釋放出低強度的光能。

    ——摘自《百年拾貝》,魚樂水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