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

    人類麵臨的災難是多種多樣的,2012年,歐洲著名的科學傳播雜誌《新發現》曾經推出過一個專題:世界末日的二十個版本。如果按照災難規模分類的話,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局部災難、文明災難和末日災難。局部災難是指人類社會的局部地區和部分成員麵臨的災難;文明災難是指涉及人類世界整體的災難,這種災難可能使人類文明全麵倒退甚至消失,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總能有足夠的數量幸存下來,並重新開始恢複或重建文明;末日災難是災難的頂峰,在這樣的災難中沒有人能活下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將徹底消失。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遇到的災難絕大部分都是局部災難,包括自然災難,如地震和大規模傳染病;人為災難,如戰爭和恐怖襲擊等。這些災難雖然慘烈,但影響的範圍十分有限,地理上的範圍一般不會超過地球陸地總麵積的十分之一,受災人口一般不會超過三億。

    回顧曆史,人類文明自誕生以來,幾乎沒有經曆過文明災難,《聖經》記載的大洪水,按今天的視野看隻是局部災難,曆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比較接近文明災難的災難有兩次:1438年歐洲的黑死病和上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但這兩者也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文明災難。黑死病殺死了當時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但並沒有影響到世界的其他部分。正如一部科幻小說《米與鹽的故事》所描述,即使當時歐洲人口全部死於黑死病,文明也將在世界其他地區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波及全球,戰場之廣和傷亡之大,史無前例,但由於二戰發生在核時代之前,技術水平限製了它的破壞能力,二戰中所消耗的炸藥的TNT當量總和是五百萬噸,僅為戰後不久出現的最大核彈的十分之一。不管哪一方在這場戰爭中獲勝,人類文明都將延續下去。迄今為止幾乎發生的唯一一場真正的文明災難是上世紀北約和華約的核對峙,全麵核戰爭一旦爆發,破壞力足以摧毀文明世界,如今這個可怕的陰影已經遠去,使我們對人類理智幾乎喪失的信心又恢複了一些。

    至於末日災難則從未發生過,目前也沒有明顯的跡象和可能性。現在基本上可以確定,在地球上可能發生的災難都不是末日性質的。我們所能夠想到的在地球範圍內可能發生的災難,如環境惡化、新的冰期、自然或人為的大規模傳染病等,都隻能導致人口數量的大量減少或文明的倒退,不太可能在物種級別完全消滅人類。幸存的人類將會借助於災難前留下來的知識和技術,逐步適應災難後的世界,使文明延續下去。

    末日災難隻能來自太空。

    宇宙中充滿了難以想象的巨大力量,有些我們看到了但難以理解,有些我們根本還未覺察,這些力量可以使恒星誕生,也能在瞬間摧毀任何一個世界。我們的行星隻是宇宙中一粒微小的灰塵,在宇宙的尺度上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地球在一秒鍾內消失,太陽係所受到的影響,也就是其餘七顆行星的軌道因地球引力消失而進行一些調整,這樣的調整主要發生在小質量的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上,而大質量的類木行星的軌道變化則微乎其微。當這件在我們看來驚天地泣鬼神的災難發生後,從太陽係的鄰居比鄰星看來,相當於上萬公裏外的一支蠟燭邊上的一隻蚊子掉進燭苗裏,根本覺察不出什麽;甚至在木星上,用肉眼都很難看到太陽係有什麽明顯的變化,除了太陽方向的太空中那個微弱的亮點消失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