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開示:修持數息法也是可以的。以上修法即與此開示相符。若幹密續也提到,修持三字金剛咒若是觀想不清楚,也可以隻專注於氣息的入住出。

    結合心性的修法是:大手印修法的講解提到,身直則脈直,脈直則氣直,氣直則自然能持住明體智慧氣,也具備了親見本性的緣起。

    又開示:念誦三字金剛心髓咒,單單是身體坐直,也容易令明體顯現並增長。

    要明白心氣是不二的。在古印度,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其一,薩拉哈巴大師的觀點是“持住心就能持住氣”;其二,那諾巴大師的觀點則是“持住氣就能持住心”。

    薩拉哈巴大師曾作比喻:心與氣兩者如同騎師與馬,即心如騎師氣如馬。

    心的騎師若持住的話,即如騎師控製住了馬的韁繩一般,氣的駿馬就被自然持住了。故而首先要持住心。那麽,要如何持住心呢?要依靠勤修心性,無有造作,寬坦放鬆,任運安住,從而心氣得以持住,業氣也自然得到轉化。

    而那諾巴大師的觀點與此相反,雖是心如騎師氣如馬,但若想持住心,首先要能持住氣。如何能持住氣呢?須依靠氣脈的修持,令氣持住。氣若能持住,則心自然能持住。馬若能停下來,騎馬之人也就能停下來了。

    而上師秋英多傑仁波切的修行經曆是先持住心,後持住氣,進而證得本性。

    修誦嗡阿吽三字金剛咒,可使氣自然持住,輕聲地念誦,身心放鬆,無論生起何種念頭,都要寬坦安住,任其自生自滅。

    薩拉哈巴大師開示:“如繩所縛之自性,寬坦自然定解脫。”

    往昔有諸多的大師也過:“水不攪動則自清,心無造作則自安。”

    麵對善惡,麵對悲喜,行者要不取不舍,不破不立,不修不整,寬坦放鬆,任運而住。

    仁波切開示,當自身的法樂體驗自然生起,可在短時間內令煩惱分別妄念蕩然無存,此時,其心樂融融,離一切執著,卻又明明朗朗,這是行者能稍稍契入心性,進入三摩地的體驗。

    有時在無執的心性中安住,有時也可以念誦嗡阿吽舍,兩者先後輪流而修持,這樣修持下去,自心的煩惱妄念會逐漸減弱,令氣產生變化,粗濁之氣得以清淨,呼吸氣息越來越平緩;而脈也會產生變化,令身體產生各種苦與樂的體驗,令衰弱的脈得以恢複,得以清淨增長,並生起各種大安樂的體驗。

    仁波切的開示,結合心性法修三字金剛咒時,當身業稍獲清淨時,其現象是:身體象浮起來一樣,或身體消失了,或身體輕得象一根羊毛一樣。

    當心性修持到氣息越來越細時,會出現無礙的辯才,或自然唱出道歌,這是語業稍獲清淨的表現。

    又自心樂明無念的體驗不斷生起,煩惱妄念不斷減少,行者對上師三寶生起了信解心,或因虔誠恭敬而落淚,性格調柔,利他的悲心自內油然生起,這是意業稍獲清淨的表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