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劊子手以刀斬三次就無法傷害孫敬德一絲一毫,時丞相高歡代為上奏皇帝免死,皇帝以死囚犯做實驗,死囚犯念誦了一千遍經文亦是刀斧不傷,就赦免了孫敬德的死罪,而後期丞相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了政權,就將孫敬德夢感的經文定名為《高王觀世音經》以流通下,人人念誦。

    學佛修行的人不要輕視此經文的原因就在於,此經文是具有極大的加持力,是用來救急的,如果真的是當下遇到極大的障礙或生死劫數,能念誦此經文一千到一萬遍,當下即會出現轉機。

    二是轉定業的“二十六刀”。

    清朝初年,程伯鱗在揚州做生意,信仰觀音菩薩特別虔誠。後來清兵攻破揚州,程伯鱗禱告觀音菩薩救難。晚上夢見觀音菩薩對他:“你家十七口人,十六口可得免難,你卻逃不過。你前生殺王麻子,殺了二十六刀,今日到了還命債的時候。你可讓你的家人住到東廂房去,你一個人在大堂中等待王麻子,不要連累家裏十六口人。”程伯鱗相信觀音菩薩,按照觀音菩薩的話做。果然,清兵敲門,程伯鱗上前問道:“你就是王麻子嗎?”清兵很驚訝地反問:“你怎麽知道我的姓名?”程伯鱗將觀音菩薩托夢了出來。清兵感歎:“你前生殺我,今生受報;如我今生又殺你,來生我不是還要受報嗎?”清兵便用刀背敲了程伯鱗二十六下,並將程伯鱗的家眷帶進南京,兩家後來世代友好。

    以上兩則關於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事跡,可以是非常的震撼人,震撼的原因,那是由於感應事跡中的主角隻是普通人,他們所處的年代是一個時局非常不穩定的動蕩年代,他們能夠有緣聽聞佛法,信受觀世音菩薩這已經是很不容易,而他們從某些意義上來並不算是精進修行者,尤其是和我們現代的人對比。

    我們現代的任何一個人,如果要論聞法或佛學知識,都比這二則感應事跡中的主角要強,可這二則感應事跡的主角卻是完勝我們,他們在生死關頭得到了觀世音菩薩的救度,這種救度是極大的感應,我們現今的人,不要是生死關頭,當下各種不順,生病的生病,缺錢的缺錢,倒黴的倒黴,在這種並非生死大事上祈求佛菩薩都無應,更別提真遇到要命的事能感通菩薩救度。

    而修行的模式,都逃不出懺悔誦經,放生延壽,布施修福,可以所有人都在這些圈子中穿梭,為的就是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付出,達到當下命運轉變的效果,做真正不受業力拘束的人。

    可末法時期眾生的因緣不一,在修行的圈子中也就各有心事,這個心事穿了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如同想布施三寶,建造寺院佛像但是缺錢,不缺錢的又總是落實不到實處,原因是現在佛門之中也複雜,不提一些穿著僧衣混吃混喝的俗人,更多有騙子,專門騙取學佛人的錢,導致現在想布施也憂心忡忡,雖然有發心在福報依舊,但布施出去的錢沒有落實到實處,心裏還是會有點鬱悶不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