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可口可樂的廣告還以自衛性為主,主要宣傳可口可樂的藥理性作用。的確,這種飲料爽口提神,但它的藥品性質和興奮作用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1905年馬森蓋爾廣告公司刊登在《麥克盧爾》的一則廣告這樣表達:一個年輕人在一間昏暗的房間裏,坐在扶手椅上看書,燈光照射在書和他正準備喝的可口可樂上,旁邊手寫的藥方上寫著:“給學生和所有腦力工作者的處方。8點喝上一杯可口可樂,能使大腦保持清醒和活力到11點。”然而,到了1907年,可口可樂的宣傳則試圖強調可口可樂同樣適合腦力工作者之外的其他人群。在一則廣告中,薩姆大叔親自扮演一位冷飲櫃店員,從白宮前麵的一個水龍頭裏麵接一杯可口可樂。廣告語顯示:“這種偉大的美國飲料適合所有階層、年齡和性別的人”。在《星期六晚郵報》上的一則廣告裏,在最顯著的位置上畫了一個商人,其身後有一群女人和孩子在冷飲店喝著可口可樂。

    其他廣告則開始嚐試將“市場細分”,從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銷售對象。到1907年,廣告策劃部終於意識到婦女才是主要的消費群體,於是把可口可樂宣稱為“購物者的萬能藥”,特別強調了它的藥理作用。在一則廣告中,一位“憂鬱夫人”呼喊道:“噢,我太累了!沒有什麽比一下午的購物更讓我精疲力竭的了。”然後“快樂夫人”告訴她,保持精神飽滿的“秘方”是:“出門時喝一杯可口可樂,清醒頭腦;回家路上再喝上一杯,緩解購物時的頭疼;這樣,回家時的感覺就像剛出門時一樣。”這樣將市場細致地劃分為針對某一類人群的廣告,在可口可樂廣告史上還是第一次。《科學美國人》上描繪了一名暈倒在繪圖板上的男子,在喝完一杯可口可樂之後假裝很專業地說,可口可樂能緩解“緊張的神經”,恢複“身體和大腦消耗的能量”。至於其他方麵的廣告,都不過是為了激發受眾的熱情、使他們對可口可樂神魂顛倒而已。“當太陽變成一個紅紅的火球、你像破布一樣沒精打采的時候,你會感覺饑渴難耐;一旦全身隻有嘴唇和喉嚨兩處幹涸缺水的地方,你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喝可口可樂。”

    1905~1907年的許多廣告還邀請了電影明星和運動員等名人的參與。可口可樂讓埃迪·富瓦在表演時“活力十足、精力充沛、激情四射”,泰·科布和其他許多棒球選手則發現可口可樂能把體力重新帶回到比賽中。科布在1906年的一則廣告中證實說:“當一天中要打兩場比賽時,我總發覺在兩場比賽之間喝一杯可口可樂能讓我恢複精力,我甚至感覺好像從來就沒有消耗過體力一樣,因而能立刻投入到第二場比賽中。”

    可口可樂公司可以說在廣告上下足了工夫,他們所采用的廣告創意和方法都是今人所極力效仿的。他們把人類能夠與飲料聯係起來的各種情景都想到了,再加上廣告的密集型的衝擊力度,使得人們口渴和勞累後的第一反應變成了可口可樂。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所有的廣告中可口可樂公司都沒有提及瓶裝可口可樂的情況。畢竟,對鄉下的流動消費者和體育迷來說,瓶裝可口可樂更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在20世紀前10年裏,雖然瓶裝可口可樂的銷量在急劇增長,但沒有引起公司的高度重視。這極有可能是因為可口可樂公司認為瓶裝商應該自己承擔產品廣告費用。然而事實上原因並非如此簡單,既然這段時期的年度報告中幾乎從來沒有提到過瓶裝可口可樂,那麽阿薩·坎德勒一定認為真正的可口可樂是擺在冷飲櫃裏等待享用的,他不願意認可和展示瓶裝飲料。同時,阿薩仍然堅定地認為可口可樂是高檔冷飲料,他將可口可樂的消費群體定位在城市有高等教養的人群,他在盡力將可口可樂與廉價的蘇打汽水劃清界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