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不自用而好問,固美矣。然不可不察其是否也,故又繼之以好察。孟子論用人、用刑則曰:“詢之左右及諸大夫,及國人,可謂不自用、不偏聽而謀之廣矣,然終必繼之以察而實見其可否,然後信之。”至若舜又曰:“官占惟先蔽誌,昆命於元龜。朕誌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箕子亦曰:“汝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此則又先斷之以己意,然後參之於人與鬼神。可見古之聖人或先參眾論,而後審之以獨斷。或先定己見,而後稽之於人神。其慎重不苟如此,蓋眾謀獨斷,不容偏廢,但先後異用而隨事因時可耳。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舜處理事,既好問又喜歡注意進行考察。聽取別人意見又不自以為是,這的確是一種美德。然而,不能因此而不親自調查清楚左右親近的人說的話是否正確,所以,還要自己繼續做進一步的考察。孟子論述用人、用刑問題時曾經說:“能征詢左右之人、各位大夫和國人的意見,這就叫不自以為是而比較廣泛地考慮問題,然而,最終必定要繼續進行調查,以便進一步了解情況,和人們所說的相印證,然後才能相信。”至於舜又說:“卜官的占斷,隻有自己先下決心,然後問命於龜卜。我的心誌先定,然後再征詢眾人的意見,問問鬼神聽命於占卜。”箕子也說:“你如果遇到問題,先問問自己,再去問問卿士,問問平民百姓的意見,最後聽命於占卜問卦。”這種做法是先取決於自己的意見,然後再參考他人和鬼神的意見。可見,古代的聖人或者是先參考眾人的意見,然後自己獨自決斷;或者是先定下自己的意見,而後再通過征詢別人的意見,問卦於鬼神來進行考核。因此,眾謀與獨斷,都不能偏廢。而這兩方麵或先或後的不同使用,又是因時因事來決定的。

家訓史話

又一次唐太宗問大臣許敬宗說:“我看大臣之中,隻有你德才兼備,但有人卻不這樣認為,這是為什麽呢?”許敬宗回答說:“春雨像油一樣珍貴,農民喜歡它對莊稼的滋潤,但是走路的人卻厭惡它在路上產生了泥濘;秋天的月亮象鏡子一樣,漂亮的女子喜歡它有明亮的光輝能夠用來欣賞,但是盜賊卻怨恨它的光輝。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歎,何況我呢?我沒有山珍海味和好酒來調節別人的口味,因此別人說三道四不能聽,即使聽了也不能相信。皇帝如果聽信類了似的話,無故的大臣就要遭到殺害,作為父親聽了類似的話就會把兒子殺死,夫妻之間聽信了類似的話就要離婚,朋友之間如果聽了類似的話就會分手,鄉鄰之間聽了類似的話就會相互疏遠,親戚之間如果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斷絕來往。堂堂七尺男子漢,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爛之舌,有些人的舌頭象龍泉寶劍一樣,說出來的話殺人不見血。”皇帝聽後說:“你說的話很有道理,我應當認識到這一點。”

古訓今鑒

一國之君,多下決斷決定國家的安危。因此應該慎重,但是君王身邊也有很多附和著,因此君王還要自己沒能夠明斷是非。以方麵要兼聽則明,另一方麵則須獨斷是非。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因此,君主應兼聽,並權衡利弊。正如文中許敬宗所說,同樣的事情,大家的看法都會不同,君主總要能夠從是非中分出曲直,進行判斷。可見治國不僅要聽取大家的意見,還要有自己的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