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故極其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悌,隨感而應。凡有利於人者,則為之;凡有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仁愛的人把萬物看作一體,一視同仁,同情心隨處都可以發現。所以最大限度地說,他把百姓當作同胞兄弟,把萬物都視為同類,仁愛之心遍及天下萬物。說到他的心,則是慈祥和樂,隨著感覺相應而發生。凡是有利於他人的事情,就去做;凡是不利於他人的事情,就放棄它。不論事情的大小,仁愛之心是無窮無盡的,隻要盡心盡力去做,照樣會有歡樂的收獲。

家訓史話

康熙在位期間屢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蠲免錢糧達545次之多,計銀15億兩。他賑災,設義倉,關心民眾疾苦。他宣布: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後雍正實行“攤丁入地”,中國長期以來的人丁銀被免除。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在塞外視察時,發現一個人僵臥在路旁。他親自詢問,知道這個人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在回家路上,因為饑餓,躺下起不來。康熙立即下令給他喂熱粥。等王四海蘇醒後,將他帶到行宮。後給王四海盤纏,送他回家。

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大地震。康熙下令開設粥廠,還讓太醫院給傷病者送醫送藥。

康熙實行寬刑政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全國秋決(判死刑)的犯人“尚不及四十人”。

古訓今鑒

康熙身後諡號為“仁皇帝”,正是康熙一生為人、行政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康熙區別於清朝其他11位皇帝的一個顯著特點。“康乾盛世”之所以維持那麽久,和康熙倡導的“仁政”有很大關係。康熙此家訓警示今人有利於人民的就去做,無益於人民的絕對不會去做,同情和關愛便會油然而生。自古至今的聖賢偉人,都講求以德服人,仁德在心,化除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