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兵甲者,國之凶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人雕;邦國雖安,亟戰則人殆。雕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隙講武,習威儀也。

    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遂以喪邦。何則?越習其威,徐忘其備。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機也。

    ——李世民《帝範》

    白話

    軍隊和武器,是國家用來對付凶亂暴虐的工具。一個國家,雖然領土廣大,如果喜好**,那麽人口就一定會減少;盡管秩序安定,頻繁動武,那麽國力就一定要衰竭。人口缺乏並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窮兵黷武也不是抵禦敵寇的良方。因此,**一事,既不能沒有,也不能常用,一定要做到有備無患。因此作君王的要在四季農閑之際,不忘講解和演習軍事。春搜、夏苗、秋獮、冬狩,既是為了打獵,也是為了練兵。

    勾踐將士有車前之蛙的勇氣,最終成就霸業。徐偃不注重軍隊建設,結果終因武備鬆弛而被文王攻滅。為什麽會這樣?原因就是沒有做到有備無患。孔子說:“不預先教導和訓練軍備,讓人們知曉**的價值,臨到不測之時,急忙驅趕他們去迎戰,這叫做白白地把人民丟給了敵人。所以,隻有真正明白**與武備的含義,才可以退得以守,進得以攻,常居不敗,永保太平,這才是用兵之道。

    家訓史話

    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曆史上拓邊**中最輝煌的勝利。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作為同時存在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遭到毀滅,建立單級世界就變得容易多了。

    唐朝的另一個著名將領候君集奉命帶兵修理驕橫的吐蕃人。候君集通過夜襲擊敗了吐蕃軍,斬首千餘。吐蕃軍退兵後,鬆讚幹布做了頡利可汗也做過的事:派使者謝罪求和。但是他沒有放棄和親的請求。可能是被他的執著感動,7年後他的要求終於得到了滿足。

    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軍再次遠征,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伏允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穀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貞觀十三年,高昌國失臣禮。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來得那麽快,嚇得大病起來,感到忽冷忽熱,幾天後竟然一命嗚呼,由此作為第一個被唐軍活活嚇死的人而載入史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