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設官分職,所以闡化宣風。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製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割政分機,盡其所有。

    ——李世民 《帝範》

    白話

    一個國家首先設百官,分職守,這樣就可以百事俱興。所以英明的君主任用官員,就要想木匠選用木材一樣,直的可以用來做車轅,曲的可以用來做車輪;長的可以用來做棟梁,短的可以用來做拱角。總之,不論是曲是直,是長是短的,都能各有用處。明君選用人才,與能工巧匠選用木料是一個道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用他的謀略;如果是比較愚笨的人,就使用他的蠻力;如果是勇敢的人,就使用他的威武;如果是膽小的人就使用他的謹慎;如果是既不算太聰明也不算太笨、既不是很勇敢也不是特別膽小的,就用他綜合起來的能力和特點。因此,對於一個良好的工匠來說,沒有什麽材料是不可以派上用場的;對於一個聖明的君主來說,也沒有完全無用處的人才。治國應該根據不同的政務,分設不同的職能部門來管理。這樣就可以人盡其用。

    家訓史話

    楚漢戰爭後,劉邦向大臣解釋自己勝利原因的時候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由此可見劉邦對人才的認識是很清晰的。

    張良沉著、穩重,戰略思想正確,善於製定長遠的戰略規劃和恰當的戰略方針,劉邦的每次重大決策和重大勝利幾乎都少不了張良的主意。劉邦對張良的意見言聽計從,在一係列關鍵環結上抓住了時機。劉邦西入鹹陽滅秦很大程度上在於張良的一係列計謀;鴻門宴上多虧張良才使劉邦脫險;劉邦被排擠出關中時采取了張良之策,經營巴蜀,積蓄力量,建立根據地再進行決戰;劉邦入蜀,張良建議火燒棧道,打消了項羽的疑心;劉邦彭城兵敗,張良建議東結彭越,南連英布,讓韓信向北發展,即正麵防禦,兩翼牽製,敵後騷擾,進行持久防禦,不同項羽決戰的戰略;劉邦兵困滎陽,依酈食其計準備分封六國,張良以其遠見卓識力勸劉邦,使劉邦避免了一個大錯誤;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鴻溝協議簽訂後劉邦準備撤回關中,張良和陳平極力勸阻,製定了戰略進攻的計劃,垓下之戰擊敗了項羽;擊敗項羽後劉邦封賞功臣,一些功臣因沒得到封賞而欲造反,劉邦依張良計封賞其最厭恨之人雍齒,穩住了人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