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走和跑是人體活動的自然方法,也是人類的基本活動技能。作為競技體育項目的競走和跑的技術,與普通走和跑有著密切的聯係,但競走和跑的技術革新還有嚴格的規則和要求,能更充分地發揮人體運動能力,提高運動成績。

    一、決定競走速度的因素

    對於一名競走運動員來說,能否取得好成績,關鍵取決於步幅和步頻。

    決定競走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步長與步頻。

    步長是指競走和跑時,兩腿著地點之間的距離。

    步頻是指單位時間內兩腿交換的次數。

    無論改變步長或步頻,或者兩者同時改變,都將對競走和跑的速度產生影響。如果保持步長不變而提高步頻或保持其步頻不變而加大步長,都能提高競走和跑的速度。根據個人特點,合理調整步長與步頻的比例關係,是提高競和跑的速度的有效途徑。

    步長與步頻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決定步長的因素有:腿長、蹬地的力量、速度和角度,髖關節的靈活性,肌肉的柔韌性,擺腿和著地技術等。

    決定步尖的因素有:人體神經過程的靈活性,運動器官的協調性,肌肉的力量和收縮速度等。

    步幅自然、寬大、頻率快、身體重心軌跡波動小,移動速度快,實效性高。動作自然、協調、節奏感強、輕鬆省力、經濟性好。

    普通走步的速度,每小時約五公裏左右,而競走的速度則快得多,即使用中等速度走,也要比普通走快一倍以上。競走規則要求,支撐腿必須伸直,從單腳支撐過渡到雙腳支撐,在擺動腿的腳跟接觸地麵前,後蹬腿的腳尖不得離開地麵,這樣就能保證用雙腳支撐,不會出現騰空現象,這是走和跑的根本區別。

    競走的速度取決於步頻和步長。普通走每分鍾約為一百到一百二十步,而競走可達一百八十到二百步,優秀的競走運動員每分鍾超過二百步。普通走的步長一般是七十到八十厘米,競走的步長可達九十到一百一十厘米,身材高大的運動員的一步是一百二十厘米左右。

    普通走,每步一般需要0.50—0.55秒,而競走每步隻需要0.27—0.32秒,甚至還要少一些。因此,這就加大了肌肉緊張和放鬆交替工作的困難程度,需要在訓練中很好地解決。

    步長和步頻是相互製約的。加大步長相對地會影響步頻,加快步頻也會影響步長。一般應保證一定步長的前提下提高步頻。過分加大步長,會給有關肌肉加重負擔和增加緊張程度,過多消耗體力,容易引起疲勞,而且也不利於步頻的加快。加快步頻是依靠腿部肌肉的力量和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其潛在力是比較大的。

    競走的單腳支撐和雙腳支撐是不一樣的,單腳支撐要比雙腳支撐時間長得多。要想加快競走速度,必須縮短單腳支撐和雙腳支撐的時間,但縮短雙腳支撐時間是主要的,而縮短單腳支撐時間其效果是不明顯的。

    此外,在競走的過程中,身體重心的軌跡有上下、左右的波動。上下波動的差數稱為身體重心波動差。波動差大,騰空高而時間長,影響競走和跑速度的發揮。身體重心波動差的大小與競走和跑的技術密切相關。因此,應當掌握走和跑的正確技術,力求身體重心移動平穩,盡量減小左右搖晃,縮小身體重心上下波動差。

    二、競走動作周期

    競走是人體位移的方法,屬於周期性運動。競走動作周期是一個複步,即走或跑兩步。無論競走和跑的距離長短,它們都是以同樣程序不斷地重複單個周期動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