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走的一個周期包括兩個單腿支撐時期和兩個雙腿支撐時期,沒有騰空時期。

    在競走時,單腿支撐時期占競走一個動作周期的大部分時間,雙腿支撐占一個動作周期的較少時間。先進的競走技術應盡量減少雙腿支撐時期的時間。但在不影響步長的情況下,加快兩腿剪角動作,減少單腿支撐時期的時間,更有助於提高競走成績。

    1.著地緩衝;

    著地緩衝是從腿著地至身體重心移過支撐垂直部位,開始進入後蹬階段時的這一動作過程。由於腳的著地點在身體重心投影點之前,腳著地瞬間對地麵的衝擊力很大,它對人體向前移動起阻力作用。因此,腳著地時應接近身體重心投影點,盡量減少製動和阻力。正確的著地方法是擺動腿向前向下,以前腳掌積極“扒地”,腳著地後,踝、膝、髖關節主動彎曲,做“退讓”式動作,同時另一腿積極向前擺,加快身體向前移動速度,縮短緩衝時間。

    2.後蹬;

    後蹬是從身體重心移過支撐垂直部位之後開始,至後蹬腿腳掌離地,身體開始騰空為止。後蹬使人體獲得向前運動的動。後蹬過程中,在其他條件相等時,蹬地的力量越大身體的加速度也越大;蹬地角度適當減小,則水平分力相應增大,有助於加快跑速。另外,後蹬動作的速度、蹬地的方向及動作的幅度都對後蹬遙效果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後蹬力量大、速度快、角度適當減小、蹬地動作幅度大,則跑速快,反之則慢。

    3.後擺;

    支撐腿後蹬結束即進入後擺,至膝擺動到支撐點的垂直上方時後擺結束。後擺時要放鬆小腿,並隨大腿的積極向前擺動形成大小腿折疊。良好的折疊能縮短腿的擺動半徑,對加快擺動速度有很大作用。

    4.前擺;

    從擺動腿的膝經過支撐點垂直上方開始至膝擺到體前最高點止(即支撐腿結束後蹬後)。在一腿後蹬的同時,另一腿有力的向前上擺動,是相互協同及不可分割的動作。擺動,腿向前擺動的力量、幅度、速度和方向,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後蹬的力量、幅度、速度和方向,因此,擺動動作的協同配合,對不起增大後蹬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支撐腿結束後蹬,腳掌離地至擺動腿腳掌著地前瞬間為止,人體處於騰空。由於空氣阻力和重力影響,後蹬所獲得的向前加速度有所減小。由於人體慣性作用,身體重心按後蹬決定的拋物線向前移動。騰空時要保持身體沿直線、平穩地以較低大的動作幅度向前運動,並為擺動腿積極下壓著地做好準備。

    競走的技術特點是骨盆的明顯轉動,圍繞垂直軸的轉動能夠增加步長,有利於身體重心向前移動,圍繞前後軸的轉動有利於支撐腿的伸直,有利於擺動腿的快速前擺,因此,骨盆圍繞垂直軸的轉動和圍繞前後軸的轉動技術是競走的教學重點。

    技術難點:競走技術教學難點是前腿著地到垂直部位技術

    根據“競走定義”要求競走技術做到前腿著地到垂直部位膝關節必須伸直這一技術動作是競走技術的難點,由前腿“扒地式”全腳著地技術必須改為“滾動式”足踵著地技術,必須作到前腿著地瞬間有42毫秒以上膝關節伸直,使人的肉眼才能看到腳觸地瞬間膝關節伸直的動作形象,成為最佳的前腿在垂直部位的時間與空間特征。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