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複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說,預防慢性病的全球行動到2015年可拯救本來將死亡的3600萬人的生命。慢性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原因,其影響在穩步增大。報告預測,每年約有1700萬人因慢性病的全球流行過早死亡。

    麵對成百萬人因心髒病、中風、癌症和糖尿病過早死亡並毫無必要地遭受痛苦的前景,世衛組織說必須製止慢性病的全球流行。與普通的認識相反,這一大體上隱弊的疾病流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最為嚴重,所有慢性病死亡的80%發生在這些國家。報告詳述了9個國家最近的調查結果:巴西、加拿大、中國、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聯合王國以及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運動對於各種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與預防效果,同樣,對於各種的慢性性,運動也可以起到養生與治療的效果。那麽慢性病人如何進行運動養生呢?

    一、心髒病患者的運動養生

    西醫一直認為“心髒病人不能做運動”。但是,在1998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思杜德(Stuard)和梅恩(Main)兩位博士證實:如果心髒病患者堅持肌肉鍛煉,心血管係統的緊張和疲勞(負擔)就會減輕,心髒病就可以早日康複。自此以後,美國的心、肺康複協會發出建議:“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要進行肌肉鍛煉”。

    那麽,人們應該做多大強度的鍛煉才能達到既有健身的效果,又不會引起心髒病的發作呢?最新的運動醫學提出的科學的運動建議回答了這個問題。眾所周知,人們在運動時,脈搏會加快。一般來說,從160中減去自己的年齡得到的差值(如果是50歲就是160-50=110),就是最適宜運動強度的脈搏數。運動時脈搏數如果等於這個數值,就證明你使用了自己60%左右的體力。如果在這個水平,就不會在運動中發生心髒病和腦中風。

    一些心髒病人在做全身性活動時心髒病不易發作,而在做局部性肌肉活動時,盡管沒有全身性活動量大,反而容易誘發心髒病,這是由於機體供血方式的改變而引起的血壓變化導致的。

    全身性肌肉活動時,血壓在運動開始後有輕微的升高,隨著全身性肌肉血管舒張而恢複至正常水平。這樣的活動既沒有加重心髒負擔,又達到了鍛煉目的。局部肌肉活動(如上肢或下肢的運動)時,活動部位的肌肉血管舒張,大部分不活動的肌肉血管收縮,引起血壓顯著升高,加重了心髒負擔。在心髒病患者心髒功能本來就弱的情況下,極易發生心肌嚴重缺血,誘發心髒病。

    美國生理學家阿斯特朗的研究表明,在同樣血液輸出量的情況下,上肢活動時的血壓比下肢活動時高;下肢活動時的血壓比全身活動時高。他建議老年人和心髒病人進行局部肌肉活動時必須得到醫生的批準。老年人和心髒病人宜進行一些輕鬆愉快又不致於增加心髒負擔的全身性活動,如跳交誼舞、做廣播操、打太極拳等,這樣既能促進新陳代謝,又不至於增加心髒負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