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風患者的運動養生

    在美國,經過專科治療的中風患者,都會被送到康複治療中心,進行正規的康複醫療。而在中國,不是每一個中風患者都能夠得到專業康複治療,更多的時候,我們見到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某老人中風了,雖然經過醫院搶救,度過了危險期,但是,卻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不能說話,無法行動,癱瘓在床。從此,一個好端端的家變了樣。這時,可以說全家人最大的希望無非就是患者能夠行動,生活能夠自理。

    中風患者中最常見的後遺症就是喪失運動能力,也就是肢體癱瘓,它主要是因為大腦損傷後導致支配一組肌肉的神經無法工作。康複治療可以幫助未受損的神經肌肉功能增強,補償和代替受損神經肌肉的功能,使運動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複,所以,無論是年老的患者還是伴有心髒病等其他疾病的患者,出現肢體癱瘓後,首先應該接受這個現實,並且努力進行康複治療,盡早活動。

    不完全性癱瘓或完全性一側偏癱的患者,當患側的肌力已有恢複時,應積極地做主動運動。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外展肩同時還要做屈曲和伸展肘關節、腕關節、握拳和伸掌動做。下肢要堅持做外展和內旋運動,屈曲下肢,以鍛煉下肢的肌力和關節的功能。每次做10分鍾,上下午各一次。

    一般偏癱的中風患者下肢功能恢複較上肢早。如果條件許可,應在發病後2~3周開始站立行走訓練。及早開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縮畸形,特別是防止頑固的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剛開始離床下地的患者,應先在他人幫助下練習站立和行走,逐漸過渡到自己扶持物體,如扶牆、欄杆站立,兩腿高抬,練習用患足支撐站立,適應後再作原地踏步。行走時應平穩緩慢,培養正確的步態,糾正八字足,防止身體過於向健側偏斜。最初可持手杖行走,恢複順利的話最好徒手行走。

    此外,中風患者的忠手可抓住物體,鍛煉拉、推;肘關節有屈曲改變時,可用患側上肢抱住圓柱形物體,拉伸上肢,或經常聳肩、旋轉肩關節以及用患手進行拍打牆壁等主動鍛煉。

    三、癌症患者的運動養生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家庭有人得病 ,尤其是有人得了癌,往往一家人圍著病人轉。傳統觀念認為,親人照顧病人應該是體貼入微,細心關懷,把病人當做嬰兒一樣對待,無論大事小事 ,一律包辦代替,好像這樣做才對得起病人,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幫助,而是替代病人勞動。其實,經常運動的好處很多,能激發體內的抗病機製,刺激人體的自然免疫力;運動可以壓抑不良情緒,解除緊張狀態;運動可以使平時平素多病體弱者關心自己身體;定時定期運動,行之不輟,會給人們一種自我體能的確定感等等。所以 ,當今人們都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度運動是理所當然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