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以從古人創造的文字來看:繁體的“禮”這個字的本意是指敬神,引申為尊敬。儀,容也,引申為形式、儀式。把一個人內心對自己、他人、集體、事業、社會、自然、民族、國家的尊敬之心通過得體的美好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禮儀。所以隻有內心充滿了敬意,你才會顯得彬彬有禮。

    比如,在與人交往中,約會是常有的事。與人約會最重要的是守時。一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人是不會總讓別人等候自己的。除非你有突發的緊急事務而又無法通知對方。李宏認為,禮儀小姐之所以能一直等候,實在是繼承了“尾生抱柱”的美德,也是對自己諾言的尊重。

    3.“禮”的悲哀

    中國被世人稱之為“禮儀之邦”,這是華夏子孫的光榮。對於一個文明社會來說,講“禮儀”是維係社會運轉的潤滑劑,是維係社會健康的良藥。但是潤滑劑用濫了同樣會影響社會的正常運轉,良藥服過了量無異於吞毒。

    郭健寧曾講過這樣的事情:

    一位司機酒後開車將行人撞死,自己也因此坐了班房。究其原因,就為了一個“禮”字。那天,他開車為朋友拉家具,那位朋友在感激的同時想起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禮訓,便設宴招待了這位司機。可偏偏這位司機又信奉“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敬意”的禮諺,雖明知酒後開車為法紀不容,但盛情難卻,為了不失“禮”,隻好自己給自己開了違法的綠燈。結果竟為了一個“禮”字辦了件終生遺憾的蠢事。

    某縣一位農民在鄰居大辦喜事的同一天,喝下農藥離開了人世,他就是因為自己送不起禮,怕“失禮”被同村人看不起,甚覺臉上無光,無臉活在這個世上了,成了“禮”的殉葬品。

    當人類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現實生活中,卻還有一些人抱著封建禮教、禮規不放,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鄰居李大媽的兒媳婦麵前總擺出當年自己那位婆婆的威嚴,照著數不盡的老禮來衡量兒媳婦的一言一行,家庭氣氛緊張。

    由此看來,隨著時代的變遷,老祖宗留下來的“禮規”、“禮法”、“禮訓”以及有關的一切傳統做法都應該重新審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然應當保留,但有的規則應該去其糟粕。對於有用的,用時需適時適度,而且用時有的應賦予其新的內涵。

    §§第四章  交際問題的處理辦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