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識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而獲得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了“鏡中之我”的理論。“鏡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的。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出現差距,可能是因為自我認識不準(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怕別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

    自我意識障礙是人際關係的一大心理障礙。要克服這種障礙,從社會來講,就要加強對下一代人的培養和教育。家庭、學校及教育機構都要重視培養下一代人的正確的自我意識。

    此外,人格特征、自私與猜疑、嫉妒與羞怯等心理,都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效果。

    2.人際交往的心理策略(1)角色協議人際交往建築於心理學的“自我狀態”。即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成人的自我狀態和兒童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是指父母對其子女的態度及行為而言,常表現為以權威與優越感為標誌的統治、責罵和其他專製作風。兒童的自我狀態是泛指一切像孩子們的態度與行為,常表現為好奇、衝動、情緒化等。成人的自我狀態的特征是注意對事實根據和理智的分析,表現為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麵對實際,能冷靜的腳踏實地、合乎邏輯地分析情況。在這三種狀態中,每一種狀態都可能對人有暫時的或長期的支配作用,並使人產生相應的感覺與行為方式。

    角色認識的順利進行也有賴於對交往角色的認知。即對某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認知與判斷及對有關角色行為的社會標準的認知。每個人對自己所擔任的角色行為標準的認知,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行為。如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確定,便在客觀上決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這一原則,將不會掌握好人際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兩個人之間存在著心理相容,那麽,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應,如果處於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狀態,對方的態度與行為則容易被否定。

    為了達到心理相容,在人際交往中就應盡可能做到:

    ①肯定對方人類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隻有在自尊心高度滿足的情況下,他才會產生最大程度的愉悅,才會對人際交往中對對方的態度、觀點易於接受。

    ②真誠熱情人際交往中,若對方感到了你的真誠與熱情,顯然會得到對方肯定的評價。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熱情,同時又坦誠言明自身的利益,顯得真誠而又合情合理。

    ③了解群體規範及對方的人格人際交往中應注意了解對方的群體規範,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規範,對其成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規範會使得同一群體中的成員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獲得大致相同的知識,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對某一類問題會產生較為一致的認識。

    (3)正確歸因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對別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對別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的預測。但是,由於人的認知的局限性以及種種主觀因素的幹擾作用,人們在進行這種歸因時,經常會發生錯誤。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