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交往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群體或組織與公眾的交往,都集中地體現著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際關係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觸基礎上的社會關係。所以,在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中,心理障礙產生的影響更大。

    1.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交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借助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係統,進行溝通、理解產生行為的過程。交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進行信息的溝通,即借助於一定的符號係統,雙方交流思想、情感觀點、知識、經驗、消息等。其次,是社會知覺與歸因的層次。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包括對他人動機、情感、意向、性格等的認識;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認識;對他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認識;對自身的認識。歸因則是通過知覺人的言語舉止而對其內部心理活動以及產生這種心理活動原因的一種推斷。這種推斷帶有一種感情色彩,形成對交往對象的初步印象,如喜歡、同情或是不喜歡、厭惡等。在此基礎上,便達到了交往的最高層次,即形成互動或是拒絕互動,通俗地說,就是交往雙方的相互作用,即交往雙方的所作所為都在對方心理及行為上得到了共鳴。如交往的結果是相互厭惡,則不能形成互動,甚至會形成衝突。

    交往過程能否順利進行以及交往的結果如何,常常影響人際關係的狀況。心理學研究表明,上述交往過程的三個層次出現偏差或障礙,都會影響人際關係。

    (1)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主要是交往雙方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人格等方麵的因素影響。具體來說,就是由於雙方文化程度上的差異、風俗習慣的不同、社會經驗的不同以及出於某種需要、動機而產生的對交往對方發生的信息產生誤解、曲解、斷章取義、難消化、偏見。交往雙方在人格特征上的差異,亦能造成溝通障礙。

    (2)社會知覺,歸因過程的障礙在社會知覺、歸因層次上出現的障礙,常見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暈輪效應等。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第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以後要改變這種印象往往不太容易。這種現象顯然是不利於人際關係的交往。因為我們認識並了解一個人,不可能隻通過一次或兩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製我們對人的進一步了解。

    刻板印象,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類人進行簡單的概括或分類所形成的不正確印象。它使人在無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見色彩的有色眼鏡。有些種族岐視就有這方麵的心理根源。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觀事實或交往對象時,有助於認識人、理解人,有助於交往;如果這種印象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認知對象具有特殊性時,就會對他人造成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良好的人際關係。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現象。“暈輪”原意指月亮周圍的光環,比喻高尚的東西更高尚,醜陋的東西更醜陋。“暈輪”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暈輪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一方麵特性掩蓋了真相,從而給社會知覺和歸因造成障礙。暈輪效應掩蓋了人的本來麵貌,容易產生對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從而影響人際關係。

    (3)互動層次的障礙在互動層次上,容易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是自我意識障礙。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存在、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以及對自己行為諸方麵的意識。這種意識是通過思維起作用的一種領悟,即主體對有關自己諸方麵的領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