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熊彼特寫的“讀者指南”為:

    “第四章討論的是利息問題。既然正如上麵所指出的,利潤被看做是基本現象,而這一點在本章中又被看做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就可以用以下事實來解釋利息,即貨幣(在斯密看來,實際上是可用貨幣購買的生產者的貨物和勞務)之所以總是按高於票麵的價值滿足需求,是由於人們預期借款人可以獲得利潤。斯密以及直到最近為止的他的所有後繼者,都認為解釋利息本身沒有什麽困難。他與其19世紀的後繼者之間的區別僅僅在於,他認為解釋企業利潤也沒有多大困難,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19世紀的後繼者卻越來越多地開始為企業利潤煩惱。因此,這裏隻需提及以下三點:第一,他認為利息率之所以呈下降趨勢,是由於資本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解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第二,他堅決反對貨幣利息理論,這種理論試圖用貨幣金屬數量的增加來解釋利息率的下降趨勢,斯密的反對論點在後來的150年一直處於不敗之地;第三,他對法定最高利率做了適當而審慎的論證,卻招致了邊沁毫無道理的攻擊。”

    貸出以收取利息的資財,貸款人總把它看做是資本。他期望它到時候仍會回到自己手中,同時由借款人付給他一定數量的年租,作為使用的代價。借款人可以將其用做資本,或用做供直接消費的資財。如其用做資本,他會用來維持生產性勞動者,這些人再生產出其價值,並附帶利潤。在這一場合,他返還了資本,付出了利息,沒有花費或侵蝕任何其他的收入來源。如其用做供直接消費的資財,他就起著一個浪費者的作用,把預定用來支持勤勞人民的錢浪費在維持懶惰人民上麵。在這種場合,他要不花費或侵蝕某種其他收入來源,例如財產或地租,就不能償還資本及支付利息。

    貸出取息的資財無疑地偶爾是做這兩種用途,但用於前者比用於後者更為常見。借入以供花銷的人不久就會毀滅,借錢給他的人一般都會後悔自己的愚蠢。在沒有重利盤剝的情況下,為這種目的而借貸都是於雙方不利的;雖然人們有時無疑地要做這兩種借貸,但是從所有的人都會考慮自己的利益來看,這種借貸發生的次數不如我們有時想象的那麽多。問一問任何一個比較謹慎的富人,他向哪一種人貸出了他的大部分資財,是向他認為將其用於有利之途的人呢,還是向將其做無益開支的人呢,他會笑你提出了這個問題。因此,即使在借款人(他們並不是世界上以節儉著稱的人)中,節儉的和勤勞的人也比浪費的和懶惰的人要多得多。

    貸與資財而不期望其做有利用途的,普通隻有鄉紳,他們以不動產做抵押來借錢。即使是他們,也很少僅僅是為了花用而借款的。可以說,他們在未借以前,就已經將所借的錢花光了。他們所消費的店主和商人賒售的貨物數量如此之大,以致必須用利息借款來還債。借入的資本用來償付店主和商人們的資本,鄉紳們無法用自己地產的地租去償付這種資本。這不是借來供花銷之用的,而是借來用以補償以前被花用的資本的。

    幾乎所有收取利息的貸款都是用貨幣支付的,或為紙幣,或為金銀幣。但是借款人實際想要的,貸款人實際提供的,並不是貨幣,而是貨幣的價值,或貨幣所能購買的貨物。如果借款人想要的是供直接消費的資財,他所借入的就隻是這種貨物。如果他想要利用借款作為雇用勞動的資本,他所借入的就是能為勤勞人民提供工具、原料和食物以便進行工作的那一類貨物。通過貸款,貸款人好像是將自己對國家土地和勞動年產物的一定部分的支配權轉讓與借款人隨意使用。

    因此,在任何一國所能取息貸出的資財或普通所說的貨幣數量,不是由貨幣(紙幣或鑄幣)的價值決定的,貨幣隻是充當該國各種貸款的工具,而是由這樣一部分年產物決定的:它一經從地上或從生產性勞動者手中出來就被預定作為代替資本之用,並且是所有人不願自己操勞去使用的資本。由於這種資本普通都是用貨幣貸出和償還的,所以它構成所謂貨幣的權益。它不僅和土地的權益不同,而且也和貿易權益與製造權益不同,在後麵這兩種場合,所有人自行運用自己的資本。可是,即使在貨幣權益中,貨幣也仿佛隻是一種讓與證書,將所有人不樂意自行運用的資本從一個人手中轉移到另一個人手中。這種資本可能要比充當轉移工具的貨幣在數量上要大得多;同一枚貨幣可以先後多次用來充當貸款,以及用來進行購買。例如,A貸與W1000鎊,W立即用來向B購買1000鎊的貨物。B自己不需用這筆錢,又將其貸與X,X又用來向C購買1000鎊貨物。C自己也不需要這筆錢,將其貸與Y,Y又用它向D購買貨物。這樣,同一枚貨幣(鑄幣或紙幣)可以在幾天之內充當三次貸款和三次購買的工具,每一次的價值都等於全部貨幣的數量。三個有錢的人A、B、C讓與給三個借款人W、X、Y的,是進行購買的力量。這種購買力構成貸款的價值和用途。三個有錢人貸出的資財等於可以用來買到的貨物的價值,它是用來進行購買的貨幣價值的三倍。可是,這些貸款全都是完全有保障的,隻要借款人購買的貨物的使用能到時候帶回與鑄幣或紙幣同等的價值,並附加利潤。就像同一枚貨幣能這樣充當3倍於、或者甚至30倍於其價值的貸款的工具一樣,它也能連續地充當償還的工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