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一開頭就表明,由於勞動分工,勞動生產力(率)得到了最大的改進。從勞動分工進到貨幣;必須有貨幣來促進勞動分工,因為勞動分工是依存於交換的。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實行交換的條件,即是價值和價格。對於價格的考察表明,它是劃分為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因此它依存於工資率、利潤率和地租率,所以必須用四章來討論這些比率的變化。

熊彼特寫的“讀者指南”為:

“第一編和第二編分別占總篇幅的大約25%和14%。這兩編盡管也充滿了說明性事實材料,卻包含著斯密的基本分析圖式。固然可以單獨閱讀這兩編,但如果那些對理論比對‘應用’更感興趣的讀者僅僅閱讀這兩編而不看另外幾編的話,那他們就看不到許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對於完整地理解斯密的理論是必不可少的。”

熊彼特的“讀者指南”是這樣寫的:

“第一編前三章討論的是分工。這是整座建築物中最古老的一部分,在初稿中就已完成了。而且,也許由於斯密在教學中經常講授它,它是《國富論》全書最精練的部分。我們知道,該部分沒有任何富有創見的東西,但卻應該提到,有一點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那就是,無論在斯密以前還是在斯密以後,都沒有人想到要如此重視分工。在斯密看來,分工是導致經濟進步的惟一原因。僅僅用分工便可以說明,為什麽盡管文明社會存在著‘叫人難以忍受的不平等’,‘但文明社會中最卑賤、最被人瞧不起的成員,卻要比最受人尊敬、最勤勞的野蠻人生活得好’(初稿,見W?R?司各脫:《弗朗西斯?哈奇森》1900年,第328頁)。技術進步‘各種機器的發明’甚或投資,都是由分工引起的,實際上隻不過是分工的附屬品……”

“分工本身被認為產生於一種人們喜歡以物易物的先天傾向,分工的發展則被歸因於市場的逐漸擴大,某一時刻的市場規模決定著分工所能達到的程度(第三章)。因而分工是作為一種完全非人格的力量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而因為分工是經濟進步的巨大原動力,所以經濟進步也就被非人格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