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不僅有“劍仙”、“醉仙”、“詩仙”等諸多雅號,他還有一個不太雅的“色仙”稱號。呂洞賓雖然被漢鍾離的十試所通過,獲得了漢鍾離的真傳,成為全真教的“北五祖”之一,但他對“酒”、“色”這兩件事從不放過,是一位頗為“現實”的神仙。這位“花神仙”在仙班中名聲不好,連他的師父也說他是一位“飲酒戀花,二者並用,鐵拐李諸友笑汝為仙家醉色之徒,非虛語也”。據說王母娘娘生日時,各路神仙都去恭賀,王母娘娘卻指名不要呂洞賓參加宴會,因為“他貪圖酒、色、財、氣”。《呂純陽祖師全傳》後卷收有呂洞賓出入諸妓宮中之事,其中最有名的是“呂純陽三戲白牡丹”。據《東遊記》中稱:白牡丹是洛陽第一名妓,長得國色天香,風流萬種。呂洞賓一見就心神蕩漾,於是,化為一位風流秀才,登門求訪白牡丹。二人一見鍾情,就魚水相投,風流萬端。由於呂純陽有莫大法力,連宿多晚而不走泄,白牡丹雖曲盡春意,並不能使之一泄,心中好生不悅。此事被鐵拐李知道後,想破壞呂洞賓的好事,便將絕招告訴了白牡丹。第二天,呂洞賓與白牡丹再行雲雨之事,至其恣意之時,白牡丹突然撓洞賓兩肋,洞賓不曾提防,受此一驚,一泄其精。呂洞賓的好色之為與道教的“采補”修行之法有一定聯係。

    呂洞賓在民間的另一個傳說很有意思。一個窮儒叫苟杳,自幼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生活沒有保證,影響了學業進展。洞賓很看重苟杳的才學,便收留在家,以兄弟相稱,並在學業上給予指導。

    幾年後,苟杳長成一個大小夥子,已到了婚娶年齡。有朋友來洞賓家做客,見苟杳風流倜儻,才學淵博,便提起婚姻之事來,說洞賓應當給這位小兄弟張羅成家。洞賓盼苟杳在功名上爭取成就,不想讓他過早成家,便說,為兄弟成家之事並非難事,隻恐兄弟不允。此話原來是一句推脫之詞,心想,自己平時常向苟杳提起要以功名為重,不可兒女情長,耽誤了自己前程,另則,苟杳現在是寄人籬下,處境有隙,應當三思而後行。當朋友問及苟杳時,苟杳說,凡事全由哥哥做主,哥哥說可以,小弟唯命是從。這是苟杳的心腹之言,一則,洞賓哥哥待自己如同親兄弟,另則,自己家境貧寒,沒有洞賓哥哥幫襯是成不了家的。苟杳這一答複,出乎了洞賓所料,心想,自己將事情推到苟杳那裏,苟杳一定會領會自己的心意,把事情推了開來。這一來,洞賓也沒有辦法了,隻好將親事應承下來。

    客人走後,洞賓對苟杳說:“有一事你若不允,我說什麽也不能為你辦這門親事。”苟杳問:“什麽事?”洞賓說:“新婚的前三夜必須是我的。”苟杳一聽很是氣憤,朋友之妻,何能如此?但又一想,自己寄留在洞賓家中,生活、功名都得依靠他,離了洞賓是不行的,隻好強壓怒火答應此事。洞賓本想以此逼苟杳退掉婚姻,沒想到他竟然應允了,隻好給苟杳張羅婚事。

    新婚之夜,新娘入了洞房,苟杳既然承諾了洞賓的要求,於天黑之前離開了洞房。不一時,洞賓走進洞房,於書桌旁秉燭夜讀,直至天曉離去。如此三夜期滿,第四日天還沒黑,苟杳急切切入得洞房,與新娘親熱非常。新娘甚感怪異,心想前三夜他呆若木雞,隻在燈下讀書,今夜如同變了一個人似的,很是不解,將苟杳推至一旁。苟杳疑惑不解地問新娘這是為什麽?新娘將前三夜之實情說了,苟杳這才明白洞賓兄的用心良苦,夫妻二人亦更加感激洞賓。苟杳也愈發用功讀書。不久,朝廷開科,苟杳考取進士,放任外地為官。洞賓送行之時,一再叮囑苟杳當官要為民辦事等。

    不久,洞賓家遭橫禍,田產家財被大火焚燒,一貧如洗,生活極其艱難。洞賓妻對洞賓說,苟杳當年受咱家恩遇才娶了妻室,有了功名,現如今咱們處境困難,求苟杳幫幫也未嚐不可。洞賓聽了,認為言之有理,便一路南下到荊州尋苟杳去了。

    苟杳在荊州做了知府,將荊州治理得清平盛世,受到百姓的稱頌。洞賓來到苟杳府衙,將家中不幸向苟杳說了一遍。苟杳聽後不說什麽,隻以好酒好飯款待洞賓,一連數日,並不提起借錢的事來。

    洞賓心中惦記著家中的妻室兒女,萬般無奈之下,隻好向苟杳提出借錢的事,苟杳隻在嘴上說盡量想辦法,就是不拿出錢給呂洞賓。洞賓很惱怒,幾次要走,又都被苟杳熱情地挽留住了,並說他正在籌劃著銀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