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鬥之說都與人的護命、保命、延壽有關,說明我國的先民們是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並把生命視為高於一切的生存觀念。所以,他們就用祈求星鬥來保護生命,延長壽命的辦法來達到長壽的目的。在道書《度人經》中稱:北鬥落死,南鬥上生,東鬥主冥,西鬥記名,中鬥大魁,總監眾生。此說將五鬥做了具體的分工,人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別對不同星辰進行祈求,“禮鬥朝真”就可以消災解厄,增福延年了。

    在天體中,除了北鬥和南鬥是天體物質出現在天空外,其他三鬥隻不過是道教的五方五行理論的說法,沒有具體的星宿指向。“五鬥”的論點出自《靈寶經》,其中說:“天有五方,各有其神主之。”這樣,五鬥星君也就產生了,與五方五帝、五方五老、五嶽大帝等一樣,都是五行學說的派生。

    五魁星

    五魁是“五經魁”或“五經魁首”的意思。

    五魁星是源於古代科舉製度所產生的一種民間信仰。

    在明朝時期,科舉是通過對《詩》、《書》、《易》、《禮》和《春秋》這五部儒家經典著作的考試來錄取士子的。在每經的考試後,取某經的第一名為“經魁”,五經共有五個經魁,故而稱做“五經魁”。這種考試製度雖然後來被廢止了,但人們仍然把鄉試的前五名稱做“五經魁”,“五魁”這一叫法也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在我國古代星宿崇拜中,有對“奎宿”的崇拜。“魁”與“奎”雖然音同,但原本沒有什麽聯係。“奎宿”本是天上的星座,共有十六顆星,其中包括“仙女座”的九顆星和“雙魚座”的七顆星。奎星被古人視為是主管“文運”的星神,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奎主文章”的說法和信仰,並且有時也將“奎”稱做文章、文運。比如,稱秘書監為“奎府”,稱皇帝寫的字為“奎書”、“奎章”。因為“奎”與“魁”音同,“魁”又有“首”的意思,所以就將“奎”改稱為“魁”,“奎星”也就成為“魁星”了。

    “奎星”在星宿信仰中又被稱做“天豖”或“封豖”,是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人們為什麽將“奎星”改稱為“魁星”呢?這是因為,魁不僅有“首”的意思,而且還因為魁含有一種特殊意義。這是人們對“魁”字望文生義所產生的說法。認為“魁”是“鬼”與“鬥”組成的,就形成了“鬼”搶“鬥”的說法,認為“鬼腳右轉,如踢北鬥之狀”,正如一赤發藍麵之鬼,立於鼇頭之上,一腳向後翹起,猶如大彎鉤,一手捧鬥,另一手執筆,意即筆點中試之人,這就是“魁星點鬥,獨占鼇頭”之說的來曆,也是對魁字形象的具體抽象。人們對“魁”字惟妙惟肖的抽象化,對其字義的玄虛解釋,“奎”就不得不讓位於“魁”了。

    由於民間信仰中將“奎星”或“魁星”視為主文章或主文運的,人們便將它與文昌帝君一樣看待,尤其備受讀書人的崇拜和敬仰。在這一信仰下,我國古代的魁星樓,魁星閣到處都有,並且在此基礎上又繁衍出了摘星樓、摘星台等魁星信仰的係列建築。

    魁星也有廟供奉,所塑神像一般是一位高約二三尺的手執點鬥朱筆,獨占鼇頭的魁星像。像後有似海水、波濤、遊龍、礁石等的襯托畫,它的寓意是:學海浩大,任龍遊擊。魁星的兩側有文昌帝君和關帝配祀。

    文昌星

    文昌星在星宿信仰中本來是一位司命星神,掌管著人的壽命長短。可是在民間信仰中,將它與“五魁”信仰一樣,與“文”和“官”聯係在一起,成了另外一位主文章,文運的神。

    應劭在《風俗通義·祀典》中說:“《周禮》以槱燎祀司中司命。司命,文昌也。司中、文昌下六星也。槱者,積薪燔柴也。今民間獨祀司命耳,刻木長尺二寸為人像,行者置篋中,居者別作小屋。齊地大尊之,故汝南郡亦多有,皆祀以豬,率以春秋之月。”《史記·天官書》中雲:“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司馬貞在《索隱》中雲:“《春秋元命苞》:‘上將建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司命主老幼,司中主災咎也。’”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文昌星並不主文章或官的事情。文昌宮,即鬥魁戴匡六星中隻有三星“貴相”,是理文緒的,六星司祿,是賞功進士的。大概就是這兩顆星所司受到人們,特別是讀書人的重視與關注,又加之,“文昌”有“文運昌盛”之意,就將整個文昌星宿借用過來,成為主管文章與官祿的大星宿。在唐宋以後所興起的文昌信仰經久不衰,沿襲至今。

    我國古代對神的信仰大都是先由對人的崇拜而後又將其神化的。即便是自然神靈,也要將那些對社會、對人民有功德的人附會到自然神靈上去,讓他更有生命力,更有傳世的信仰資本。那麽,這位主管科舉考試的文昌星它本來是一個星體,應當由誰來充任呢?世人以張亞子(或雲張惡之、張□子、張堊之)實之。

    張惡子為神由來已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誌》中雲:“梓潼縣郡治有善板祠,一名惡子。民歲上雷杵十枚,歲盡不複見。雲雷取去。”以其所雲,與雷有關。

    相傳,張亞子是四川梓潼人,於晉代做官,死於戰事。蜀人遂祠之。奉為其地保護神,很靈驗,影響也很大。

    崔鴻在《後秦錄》中說:“姚萇隨楊安代蜀,至梓潼嶺,見一神人,謂之曰:‘君早還秦,秦無主,其在君乎!’萇請其姓名,曰張亞子也。後居秦稱帝,即其地立張相公廟祀之。”唐代詩人李商隱題張亞子廟詩:“下馬捧椒漿,迎神白玉堂,如何鐵如意,獨自與姚萇。”說的就是這件事。姚萇隨楊安率兵伐蜀,張亞子以秦地之位使姚萇回秦,使蜀地免去一場災禍。這與張亞子為蜀地保護神的神職功能是相符的。

    到了唐代,張亞子的名氣更大了,甚至與大唐朝廷也有了關係,被封官封爵。唐玄宗天寶十載,由監察禦史王嶽靈撰寫的《張亞子廟碑》(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卷十五)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入四川,迎張亞子神於萬裏橋,追命為丞相。唐僖宗年間,黃巢造反時,僖宗逃入四川,亦禮張亞子神,並封他為“濟順王”,(見高承《事物紀原》卷七)由此來看,張亞子這位神明與唐玄宗,唐僖宗的入蜀有很大關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