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是自然天體,在我國古代星宿崇拜的影響下,逐漸將其神化和人格化。金星最初被人格化是以女性形象出現在民俗信仰中的。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壁畫中,九曜神像中的金星就是一位懷抱琵琶的女子。道經的《上清十一大曜燈儀》中說:金星是“常禦四弘之樂(指彈琵琶)旁觀五德之禽(指雞)”,指的就是金星。到了明代,《西遊記》將金星改造為男性神仙,當初那位手彈琵琶,頭戴雞冠的女神太白金星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為世人所不識,而一個麵目全新,即現在世俗眼中的一個善良仁厚,身背天書,老態龍鍾的老神仙展觀在人們麵前,一直流傳下來。太白金星是玉皇大帝的丞相和往來於天上人間的“特使”,也是《西遊記》給他“封”的,在上古時期,太白金星是沒有這些特權的,他所代表的是幹戈兵事,是戰神的象征。所以,古代星相家和軍事家都對它進行測定,以占卜國家兵事活動。

    玉皇大帝神係中的南鬥、北鬥、南極、北極等諸多神靈,將分別述之,此處略去。

    三清

    道教所稱“三清”是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還指這三位天尊居住的三清天、三清境,也就是元始天尊居住的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居住的禹餘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居住的大赤天太清境。

    道教在創教之初尊老子為祖師。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在理論上有“三世佛”之說,道教覺得隻有老子一人在“三世佛”下顯得有些相形見絀,便塑造了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這二位天尊,與道德天尊共同構成了類似“三世佛”的道教創世理論。這既符合老子在宇宙起源論中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學理論(被漢族最早的哲學理論視為“三一”象征),也可與佛教相抗衡。此時的太上老君雖然還是道教中最高神之一,但已屈居第三了。這大概是我國傳統理念中“後來者居上”的思想在宗教中的反映。

    道教認為,宇宙是由兩個世界組成的,即凡塵世界和神仙世界。同時又認為:凡塵世界是由神仙創造出來的,是由神仙來掌管的。在神仙世界裏,又要按照神仙的道行深淺,分配他們分別居住在三十六天中的不同天裏。具體分法是:

    從最下麵的第一層太皇黃曾天到七曜摩夷天,共為六層,是欲界。隻有那些不犯身業、殺盜、邪淫罪惡的人,在得道升天後,可以居在那裏,壽命可達萬年。

    從第七重的虛無越衡天到無極曇誓天,共有十八重天,屬色界範圍。隻有那些一生不犯身業,貪汙之罪的人,可以升居在此,壽命可達億年。

    從第二十五重皓庭霄度天到秀樂禁上天,共有四重天,是無色界,唯有不犯罵人,挑撥、妄言、花言巧語之罪者,在得道升天以後來到這裏居住,壽命沒有窮盡。

    以上這二十八重天還都在三界之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仙境。

    從二十九重天到三十二重天,共四重天,也就是常融天至賈奕天,這才是三災不至的真正仙境,也叫“四梵天”或“四種民天”。由修業已滿的善男信女到達這裏後,將會受到王母的接待,而後各去居所。

    再往上,就是三清天。第三十三重天是太清天,又叫大赤天,是太上老君的洞天福地;第三十四重天是上清天,又叫禹餘天,是太上道君的住所;第三十五重天是玉清天,又叫清微天,是道教第一神元始天尊的家園。

    三清境上另有一重天叫“大羅天”,大羅天中央有一座“玄都玉京”,是神仙世界的“首都”,這裏是由元始天尊來掌管的。

    諸天之說各有所據。佛教謂,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大智度論》卷九雲:“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道教所稱三十六天始見於《魏書·釋老誌》:“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宮,宮有一主。最高者無極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載陰陽真尊,次洪正真尊。”後世道教又由下而上將三十六天歸為六重天:

    一、欲界六天

    太皇黃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舉天,七曜摩夷天。

    二、色界十八天

    虛無越衡天,太極濛翳天,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曜明宗飄天,竺落皇笳天,虛明堂曜天,觀明端靜天,玄明恭慶天,太煥極瑤天,元載孔升天,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始黃孝芒天,太黃翁重天,無思江由天,上揲阮樂天,無極曇誓天。

    三、無色界四天

    皓庭霄度天,淵通元洞天,翰寵妙成天,秀樂禁上天。

    四、四梵天

    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賈奕天。

    五、三清天

    太清天、上清天、玉清天。

    六、大羅天

    三清天與大羅天又合稱為“聖境四天”。

    三十六天為三寶統轄,三寶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這三位神仙又被稱為“三洞教主”。據《雲笈七簽》雲:“其三洞者,為洞真、洞玄、洞神也。”這三洞成為後來《道藏經》的分類方法,故而,道經又分為三洞,或稱三部。

    洞真部

    “洞真”,就是“通真”的意思。據說是元始天尊所流演的經文。其經義是:“洞真以不雜為義”、“靈秘不雜故得名真”。凡稱元始天尊所流傳的和後人托名元始天尊而創作的經書,都收入本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