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喪葬禮俗中的“成服”各有不同,但孝子們的成服與我國傳統習俗是相同的,都於“小殮”時完成,其他外親有的是在吊祭時已經成服,有的則是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與吊祭之儀同時進行,其規模之大和禮儀之繁瑣是喪事活動中的頂極,盛大的喪禮甚至要進行一個晚上。由於儀式繁雜,禮數又多,因此要有專門的人員來主持。

    在出殯的前一天,首先要舉行“迎幡”儀式,“幡”是由陰陽先生或其他人幫著做成。幡的種類也很多,但主要是“引魂幡”、“錢幡”、“庫幡”等,做好以後,由鼓樂引路,孝子列隊,將幡迎回,豎於靈棚右側。因為“幡”在喪事活動中被認為有拘魂的功能,魂魄見了幡就必須跟來,所以,幡一豎起,魂魄就可以依附其上。然後是“迎三代”,即將死者父母、祖父母以及先前亡去的先祖的魂魄迎回來。迎三代的俗信是,一是將死者的魂魄交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讓他們關照死者,一是將魂魄請回來,讓他們與活著的人行一次幽明之會,再品嚐一下後人對他們的供祭之品。此俗信也就是在祭祀活動中一定要用“尚饗”一詞的由來。

    在“迎幡”和“迎三代”之後就是迎祭。祭有多種,有祭幛,有祭品,也有祭飯。祭幛一般是麵料,以灰、藍、青色為主色,上寫祭吊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詞語。祭品有祭牲禮的,陝北民間有“娘家豬,外甥羊”的說法。亦有祭獻紙火的。祭飯一般是將一桌酒席折算成現金,但在迎祭飯時必須端上一桌飯茶,以表示祭飯已送到。現金應放在祭飯盤中,迎祭飯後交禮房上賬。

    在“迎祭”以後,晚上即將開始的“出號”、“出祭”之前是“迎娘家”,由鼓樂引導孝子們來到娘家住地,匍匐跪地,由長子、長媳向娘家人各斟三杯酒後,跪於地上,開始向娘家人匯報孝子們於死者生前的侍奉盡孝情況,有病以後的醫治情況以及辦理喪事的情況,等等。匯報後,請求娘家人予以指教。一般是如果孝子們孝順父母,喪事又辦得體麵,娘家人誇讚幾句就結束了。如果孝子們不好,喪事又辦得不行,娘家人是不會依讓的,必有訓詞來斥責,此時,總管則要加以勸解,求其忍讓一時,完成葬禮。這一習俗因孝子們在娘家人麵前要說許多好話,請娘家人原諒自己的不周詳之處,所以又稱做“下話”。下話也就是說下氣話。孝子們不但在娘家人麵前不能高言,低三下四地向娘家人匯報,而且對娘家人的訓斥還要忍氣吞聲,這樣才能使娘家人的氣消去,所以叫做“下話”。

    “下話”以後就是“出孝”,陝北民間稱做“出號”。出號的次序是先娘家,後外親,然後是幹親。出號的儀式是,下話結束後,由鼓樂導引娘家人,孝子在後相隨。來到靈棚後,娘家人跪於靈棚口,孝子們跪於其後,由主持人依照娘家人的輩分依次將孝服、孝帽披掛在受孝的身上頭上後,點香、燒紙,娘家人行跪拜大禮。禮畢,高輩分的娘家人退下,與孝子們同輩分或小輩分者要向孝子們還禮。還禮後,婦女進入靈棚行哭祭之禮。娘家人出號後,其他外親、幹親依照其輩分、親疏等依次受號,其儀如同娘家人。如果死者的女客多,靈棚內會擁滿許多哭喪者,其悲、其哀、其號哭之聲,真可以達到撕心裂肺的程度,喪葬禮儀被推向高潮。

    出號後就是“出祭”。出祭也就是出祭飯,是由喪家聘以專門的廚師,製作出各式“菜肴”以祭獻死者。陝北民間亦將此儀稱做“出祭飯”。祭飯少則六十個碗碟,稱為“半餐”,多則一百二十個碗碟,稱做“全祭”,也叫大祭。這種大祭一般在“祈祜家祭”或“施舍大祭”中出現,在“香紙吊祭”中一般隻用半祭。出祭之儀是宗親五服內的孝男孝婦或死者的外親晚輩們散跪在院中,由司儀主持出祭程序。由兩個或四個端盤人,每人每盤隻端一個碗碟,一邊歌以挽歌或吉祥歌曲,一邊舞蹈行進,穿行在孝子群中,待圓場後,舞蹈至靈棚口深深躬身,將祭飯獻上,由司儀將祭飯接過依次擺於供桌之上。現有一些做法與此俗有所不同,即孝子們將一些零碎錢(或壹圓、或伍圓、或十圓)壓在碗、升之下作為賞賜,讓端盤人用口中所噙筷子將蓋壓在其上的碗、升挑開,然後用口將錢噙起,歸自己所有。行此儀時還必須將盤子頂在頭上,有雜技表演的形式。此俗雖有一定的觀賞性,但與喪葬禮儀有悖,是不可取的,倒是前一種唱挽歌之俗與喪葬禮儀更為貼切。出祭飯一般是先出一副用菜肴製作的挽聯,然後是其他菜肴。祭飯雖被稱做“飯”,但卻是一些替代品,不能食用,隻是一種禮儀形式,與死者終去後擺上的祭飯有根本的不同。此俗因孝子們要跪在地上,端祭飯的人又是踩著各種步伐舞蹈,所以陝北民間又將此稱為“踩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