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鋪前,被移鋪的人就知道自己將要不久於人世了,於是就做一些財產分割的處理,民間將此稱做“分手尾錢”。

    為什麽有倒鋪和移鋪的習俗,民俗認為如果人死在自己的床(炕)上,他的冥魂將被陰差吊在床(炕)上,永遠不能超度。人們為了死者能夠盡快超度,不致成為野鬼,所以要移鋪。以此而言,移鋪是在人將要死去的時候就要進行的禮俗。移鋪轉世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廣,人們也很重視。這一規矩還被屠夫們借用過去,在宰殺豬羊時,豬羊在還沒有發抖斷氣之際,就將尾巴梢割掉,或將鼻子割開一個口子,使其盡快轉世。

    設幃是一種儀製,在冥文化中,人死以後其魂魄仍然在其周圍而沒有去到陰間,所以要設幃。設幃就是給死者的魂魄建立一個臨時的“家”,起遮蓋作用。

    燃燈之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信奉佛教的說法。將點燃之燈稱做“佛燈”,是說佛在度化此人,為人減罪,好讓其魂魄到西天去。另一種是信仰道教的說法。道教說,燃燈道人是代表過去的仙家,所以點燃燈燭是指示著此人要回到過去的地方,即回到西方。道教認為,人都是從西昆侖來的,死後又要回到那裏去。人死以後,佛教稱之為“命歸西天”,道教稱為“一命歸西”,二者都認為人死以後,隻要不是十惡不赦,都應回到西方世界去,所以在喪事中,靈棚的垂吊上總寫著“駕鶴西去”或“駕鶴仙遊”等吉祥祝願。鶴是仙家的乘騎,以“駕鶴”二字來看,此俗應出自對道教的信仰,這是陝北民俗的主流,也是陝北的道觀多於寺廟的主要原因。但又因為我國很多寺廟又是釋道合祀的宗教場所,所以反映在陝北民俗中就是佛即道,道即佛,在老百姓心目中將二教視為一者。

    在我國封建時期的喪事中,有“複禮”之舉,所謂“複禮”,就是實行舊的禮製。複禮中所要複的在喪事中的重要禮規就是“招魂”。招魂是當人失去脈象時,家人到房上或高坡地帶,朝著西方或祖先發祥地方向呼喚死者,希望親人不要西去,不要回到祖先發祥地去,能夠回轉陽間與親人共享天倫。這種禮規充分體現了人的親情與哀戀之情。此俗出自戰國時期的楚國,屈原為楚王招魂的忠烈理念。招魂禮後進入“初哭”之禮。初哭也稱做“哭喪”,就是說人已確實死了,魂是招不回來了。此俗是確認死亡的禮儀,因此也是整個喪事活動中哭的開始。初哭時,長子和長孫要手拿哭喪棒。哭喪棒是用白紙條纏起來的木棍,長孫的則是死者生前用過的柺杖製成的,此俗的用意就是“傳宗接代”,子為傳代人,孫為接代人。這也是陝北民間所說“養兒為孫子”理念的反映。

    初哭以後,要給死者口中含物,一般使用金屬錢幣,有富貴人家給含以珠寶的。這種儀俗在古禮中稱做“飯含”,陝北民間則稱為“口含”。之所以稱做“飯含”是表示這個人在世時是一個吃不完、用不盡的享福人,在其臨死時都吃得飽飽的。民間“寧讓撐死,不要叫餓死”的俗語被延伸到了喪葬禮俗中。陝北民間的口含一般使用銅錢,有了銀元以後就使用銀元,在銀元上鑽一小孔,穿入紅線後含在死者口中。穿紅線之俗的說法是死者在去往陰間的路上不會受到阻擋,類似古俗中的“路引”。在紅線能將人從陰間召回的俗信影響下,又衍化出更多的俗信來,有些地方還要在死者的衣袖裏放一些小麵餅,俗稱為“打狗餅”,將紙錢放在死者的衣服裏,俗稱“買路錢”。俗說,餅是在去往冥府的路上給攔路狗吃的,錢是給攔路鬼行賄的。還說在去冥府的路上要渡河過橋,都得用錢。納西族習俗是在死者將要斷氣時,孝子們所放“口含”是一個紙包,包裏又分裝著大米、茶葉和銀屑三個小包。並說,米包是用做渡河的船費,茶葉是送給閻王殿前兩個大將軍的,銀屑則是孝敬給祖先的。

    三、送終

    在完成初終各項禮儀後,舉行送終禮儀活動。送終是對死者亡靈的送別。就是將死者亡靈送交給冥界官吏的禮儀活動。我國冥文化認為東嶽大帝是掌管人死去以後的大神。土地、城隍是東嶽大帝派駐在各地的冥界官吏,他們在人活著的時候,對人實行監管,人死去以後,由他們帶著去見東嶽大帝,東嶽大帝公文處理後,交由閻王執行。城隍是縣級以上的冥府官員,所以,我國民間在縣級以上的城市中才有城隍廟,這些地方的送終禮儀就在城隍廟裏舉行。鄉村的送終禮儀是在十字路口舉行的,先將死者靈魂送交給土地,再由土地轉交給城隍,最後由城隍送交到東嶽大帝那裏。陝北的送終禮儀是孝子們帶著香表,依次排列成隊來到十字路口,撮起一個小土堆,以示土地神位,麵朝西方跪地,點三炷香燒表後,長子祈告土地曰:“家當大事,若有不周,望神體諒。今將亡魂,將於神明,望祈開恩,一路照應,早赴神台,早日超度。”土地收到祝告後,並不立即將魂魄帶走,隻是將“表章”所奏之情報告給城隍,魂魄仍然留在家中,這也是人們之所以要設靈棚的緣由。“盡七”之後,由土地把魂魄從家中帶走,交給城隍,城隍押帶著魂魄送到東嶽大帝處。送終既畢,孝子們回家,準備喪事。用白紙書寫“當大事”以及挽聯,懸掛於大門之上。依亡人歲數的多少,用多少白紙剪成“穗狀”的紙束,掛於大門外。

    四、開魂路

    開魂路禮儀,有的是在人彌留時舉行,但大都是在死亡以後舉行。此俗的意義就在於馬上為死者打通去往陰間道路上的所有機關,不要讓亡靈在陰間路上吃苦受罪。開魂路的儀俗是請僧道誦經,由僧道為死者製作“幡子”,男用綠色,女用黃色,另用三四尺長的白布一塊,上寫死者生卒年月日,與幡一起懸於杆上張揚起來,在葬儀時交由喪主執掌,作為領路標誌。此俗認為:一切陰差因為事先得到僧道的誦經安撫,他們便為死者大開方便之門,不會刁難於死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