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壽禮吉祥物外,還可以在壽禮所用的裝飾、家具等上麵繪上圖畫或雕刻成有一定寓意的圖案,來表示吉祥長壽。如“長春白頭圖”,就是一隻白頭翁站在“壽石”之上或者月季花中。“萬代長春圖”就是在“萬”字周圍繡上一些月季花朵。“群仙拱壽”是在壽石旁邊畫上水仙。水仙有“仙”字,石就是壽的象征,水仙拱石,就是群仙拱壽的意思。“富貴白頭圖”,是由白頭翁與牡丹組成的畫麵。“白頭同春”是兩隻白頭翁一隻站在梧桐樹上,一隻站在椿樹上,即為白頭同春。這一吉祥物常被用於新婚夫婦或老年夫婦的誕辰禮俗中。“福祿雙全圖”是由蝙蝠和梅花鹿組成的畫麵。“百齡食祿”是一隻梅花鹿在柏樹下食草的畫圖,以柏樹之柏寓“百”,以鹿食草寓“食祿”,故名。“椿萱並壽”是子女為父母共同祝壽的禮品,是由椿樹和萱草組成的畫麵。“萬年如意”是由萬年青與靈芝組成的畫麵。靈芝在民俗中也叫“如意”,所以名萬年如意。天地長春是由天竹、南瓜和長春花組成。天竹表天,南瓜表地,長春花即月季花,故名天地長春。這也是子女送給父母雙壽的禮品。天表父、地表母,是子女祝願父母長壽之意。也可以用在父母一個人的壽禮上,其義就是祝願老人長壽,如同天地長久。

    在以上眾多的壽圖中,民俗中經常用到的是“耄耋圖”。圖中是一隻貓在山石之下翹首仰望,山石的上方會有一隻美麗的蝴蝶在展翅飛翔。有時再加上壽石與菊花,就湊成了“壽居耄耋”的畫圖,以此來討祝老人長壽的口彩。

    年壽用語釋義

    人的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的稱謂,也有其相應的來曆,這是我國傳統文化對人生的精辟概括與總結。

    一、總角,是指人的童年時代。在古代,幼兒把頭發紮成一對像牛角般的小髻,人們就把這對小髻稱為“總角”。這一說法和習俗出自《詩經·齊風·甫田》,其中雲:“總角卯兮。”角,就是小髻,卯是指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這在我國舊年畫或古典戲曲中的小孩形象中是經常見到的。因此,後人把總角就作為童年時代的代稱。

    二、垂髫,指的也是童年時代。我國古代的兒童一般不戴帽子,頭發是朝下垂著的,因此,後人以“垂髫”泛指童年。此說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中雲:“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三、豆蔻,女子在十三歲時被稱為豆蔻少女。這一稱謂出自杜牧的《贈別》一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四、及笄,是指女子十五歲的年齡。笄是我國古代婦女盤頭時所用的簪子。及笄,是指女子到十五歲的時候,把頭發簪起來,向人們表示她已到了成年。女子十五成年的說法出自《禮記·內則》,其中雲:“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五、破瓜。我國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後,即成為兩個“八”字,二八就是十六,因此,古人又把十六歲的女子稱為“破瓜”之年。

    六、束發。是我國古時青少年時期男子的標誌,因此也是男青少年的代稱。束發是將頭發束紮並盤於頭頂,故稱束發。束發是男子十五歲的禮儀。《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冠禮是我國古時漢民族男子在成年禮時所舉行的禮儀。年屆二十歲方行此儀。加冠禮儀是戴上成人所用的帽子,表示已經成年。

    成年禮也叫“成丁禮”,是我國古代男女青年在成年時所舉行的禮儀。成年禮的宗旨是通過此禮儀向青年傳授生產技能,講述知識和應當遵守的風俗習慣。“成丁禮”始於新石器時代,有些民族將“成丁禮”稱做“穿褲子禮”、“穿裙子禮”。

    七、弱冠。我國古代時期,男子到了二十歲時要舉行“成年禮”。成年禮的主要標誌是“束發戴冠”,以此來表示已經成年。《禮記·曲禮上》中雲:“二十曰弱冠”。西晉左思的《詠史》詩雲“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因此,二十歲的男子也被稱做“弱冠”。

    八、而立。孔子在《論語·為政》中雲:“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此說是人的三十歲年齡被稱為“而立”之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