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壽有不同的說法,在特定的年齡段有特定的稱謂,如:六十歲生日稱做“賀六十”,七十歲生日古人稱之為“古稀”,就叫“古稀之壽”,八十歲生日則叫“慶八十”。不僅在年齡段上有所區別,就是男女之壽也有不同的稱謂。比如,男壽則稱“椿壽”,女壽則稱“萱壽”。因為我國古代以“椿”代表父親,以“萱”代表母親。如果是父母同壽的,則稱“椿萱並壽”或“蘭桂齊芳”。古人何以將椿萱作為父母的代稱呢?椿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樹,生長期很長。《莊子·逍遙遊》中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萱是一種草本植物,花(黃花)可食,根可入藥。古人認為萱草能使人忘憂,也正是母親可以使兒女忘去憂愁的緣故,人們才將母親比做萱草。古人也將母親的居室稱做萱堂。後來,人們就以萱作為母親或母親居住之處的代稱。椿,其壽可達八千餘年,萱,可以使人忘憂,用椿萱比做父母是人們盼望父母長壽,渴望從父母那裏得以解憂,是人們的美好願望。也有將每逢“十”的生日都稱做大壽的,如:六十大壽,七十大壽,八十大壽,等等。但一些地方有避十的習俗,認為“十全為滿,滿則招損”,所以在做大壽時不做十而改為做“九”。也就是說:人在五十九歲時做六十大壽,六十九歲時做七十大壽。一般習俗是不遇大壽,不邀請客人,隻是自己家人在家裏給老人做壽。壽的另一種稱謂是:將六十稱為大壽,七十稱為高壽,八十稱為上壽。民俗中一般將八十大壽看做是人生禮俗中壽禮禮儀的頂極,被人們看得特別重。八十大壽以後,每逢“五”的年齡時,還可以做大壽的禮俗舉行慶賀活動。其他零數就不舉辦壽禮了,要辦,其規模與禮俗要小得多,少得多。為什麽要在逢“五”之年又舉行大壽禮儀?因為八十以後還能否活到九十,人們是持懷疑心態的,逢五做大壽就是這一基礎上產生的。由於我國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民族信仰不同,所以,舉辦壽慶活動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如,山東泰安一帶一般是在六十六歲開始舉辦慶壽活動,是求六六順的吉祥用意。湖南湘西土家族是從五十歲開始祝壽,這是受“年過半百”思想的影響形成的習俗。但大都是在六十歲時開始舉行祝壽。

    壽典禮儀

    我國傳統的壽典禮儀有著一整套嚴謹的儀規,這也是壽典與誕辰的根本區別。

    舉行慶壽活動首先要設“壽堂”。壽堂正廳牆壁中間要懸掛一幅“大壽圖”,用紅紙書寫金字。男子祝壽要掛南極仙翁像,女子祝壽則掛瑤池西王母像。也有不論男女一律懸掛八仙祝壽圖、三星賀壽圖等,寓意長壽吉慶的軸畫,以此來突出“祝壽”的氣氛。壽堂正中設禮桌一張,用來擺放壽桃、壽糕、壽麵、花草、水果等,以此來烘托出“壽”的美好意境。禮桌上還要點燃壽燭,四壁還要張燈結彩。整個壽堂要陳設、鋪排得煥然一新,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還要張掛壽聯,以表壽的主題。壽誕這天,在壽堂正中設壽星老人位,供壽翁受禮。祝壽禮儀由司儀主持。其儀程是,首先請壽翁或壽婆上座,子媳晚輩跪伏於壽翁壽婆前,由賓客中推舉一人,或者由司儀致祝詞。祝詞在傳統壽禮中稱《祝壽序》。祝詞宣讀完畢後,子媳晚輩等行三叩首大禮,而後,再由親友晚輩依照輩分依次上壽,因輩分有親疏遠近的不同,禮數也應當有所不同。如果是平輩,則一揖而已。子侄輩的則要行三叩首大禮,也有行四拜大禮的。有的祝壽禮儀不設壽翁壽婆座,如果是這樣,客人們就直接到壽堂上禮拜壽翁或壽婆,此時,子孫輩們要一同齊集在堂前向客人還禮。尋常百姓家因經濟條件和文化修養所限,一般不設壽堂,隻設壽案。舊時,北京習俗是從蠟鋪裏請回一份木刻的水印“本命延年壽星君”的神馬兒,夾在神祇夾子上,前麵擺上壽桃、壽麵,然後點上一對紅燭,壓上一份敬神錢糧,整個祝壽壽案就算布置好了。

    做壽在民間是一件很鄭重的事情。不是每一個人從剛生下來到長大成人以至到老的人生過程中的誕日都可以做壽。尤其是第一次做壽,更是需要人們慎之又慎,嚴肅對待的事情。所以,在民俗中就產生了第一次做壽的相應規矩。但因各地風俗習慣的不同,第一次做壽的年齡與儀規也有所不同。我國許多地方,第一次做壽都是由丈母娘來操辦的。各地對第一次的祝壽活動又有不同的叫法。如,四川西部將第一次祝壽叫做“開壽”,福建和浙江一帶則將這次由丈母娘操辦的祝壽活動稱做“女婿壽”。一般來講第一次做壽是在婚後的第一次過生日時舉行。但也有在女婿滿三十歲時才做壽的。無論叫“開壽”還是“女婿壽”,到了做壽這天,嶽父嶽母要帶著禮品到女婿家去為女婿賀壽。所帶禮品一般是黃魚一對,豬肉十斤,米酒兩瓶,麵條十斤,衣服兩套,以及桂圓、棗、橘子等。這些禮品各有各的含義。魚寓意“富貴有餘(魚)”;米酒則是說,米糧常有,天長地久(酒);麵條則是長壽的象征;衣服則是說女兒有依靠;橘子則是求“吉”的禮品,象征著大吉大利;桂圓和棗是祝願女兒能“早生貴生”。這是新婚後第一個生日時所贈的主要禮品,如果丈母娘在女婿三十歲為其祝壽,此時大都有了子息,桂圓與棗這類禮品則可不用。女婿收到嶽家禮品後,要以長壽麵和果品、糕餅等回敬給嶽父嶽母,以祝願嶽父嶽母也能健康長壽。正因為女婿在婚後的第一個生日或第一次“開壽”是由嶽家來做的,就有了“一婿半子”的民間說法,也就是陝北民間所說的“一個女婿半個兒”。人生的第一個誕辰禮儀是由父母舉行的,婚後的第一個誕辰禮儀又是由嶽父母舉行的,由此可見,父母與嶽父母對自己的恩情如同山嶽之重,大海之深,是人生情誼的主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