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生禮俗

    完生禮俗是陝北民俗中的一種獨特禮俗。在漢民族傳統的禮儀活動中,將二十歲作為“成年禮儀”。在大多數的漢民族地區都在二十歲時舉行人生的“成年禮儀”,而陝北和極少數的北方地區,如山西北部的一些地區,都在十二歲時舉行完生禮儀活動,以表示孩子的成年。正因為這一禮俗的流行,陝北民間不舉行“成年禮儀”活動,致使有些人認為陝北民間的成年禮“久廢不用”,甚至產生了陝北根本不存在成年禮儀習俗的這類說法,在舊時的各縣誌中都有記載。

    陝北為什麽要舉行完生禮儀,它與人的成年之間究竟有什麽樣的關係?因為陝北民間信奉佛道兩教的靈魂觀念,認為人的靈魂是由三魂七魄構成的,隻要三魂七魄齊全,就已成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俗信中認為,人自出生以後三魂七魄逐年附身,到了十二歲時,三魂七魄全部附入到人的軀體之中。人就形成了。這一認識觀是在天幹地支的值年理念的基礎上產生的,人們認為每年都有一個值年將軍,即以天幹地支相配對的值年神祇在執掌著人的流年,也同時將人的魂魄交付給人身,到了人生的十二歲,這一任務完成,剩下來的是這些神祇能夠給予人的隻是人的流年運與福壽了。陝北民間信仰這種觀念,而對儒教的宗法理念中的人生二十歲成年之說,隻是信而不遵,所以在民俗中不用。

    完生禮俗在陝北民間看得很重,認為孩子既然三魂七魄齊全,就是長大成人的標誌。孩子一旦長大成人,就應當享有人生的全部權利。諸如婚姻大事、喪葬大事等。比如舊時,有些女孩在十二三歲時就出嫁到婆家,為婆家生兒育女。十二歲以後夭折死亡的,必須依禮安葬,未婚者要為其實行“冥婚”,等等。十二歲的年齡在陝北民間標誌著成年與權利的獲得。

    完生之儀在舊時也是很隆重的。邀請的客人一般有外家、族家,以及幹親等。在完生之儀上首先要“開鎖”,開鎖有兩種,一種是為沒有“保鎖”的孩子開鎖,由外祖父母為外孫子女開麒麟鎖。麒麟鎖是外祖父母送給外孫子女以取麒麟送子之義,小兒既已長大,就無須此義了,隻求麒麟降祥瑞。由祖父母為孫子女開“長命鎖”。戴長命鎖是為了祈求孩子長命百歲,三魂七魄既全,人就可以長壽了。由父母為子女開長命富貴鎖。開鎖之儀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人既然魂魄齊全了,就不怕鬼邪的侵擾,就可以健康成長了,另一種是取古語所說,“頓開金鎖走蛟龍”,龍被釋放,就會飛黃騰達。如果是被“保鎖”的小兒則由保鎖的幹親開鎖,以祝願小兒健康成長,福壽無量。開鎖之儀進行完後,各參加人要給小孩送紅包,以“添精神”、“添洪運”、“添福壽”,以示孩子還能得到更多的人的保佑。開鎖時仍然有一番祝詞,其詞雲:

    開了麒麟鎖,麒麟呈祥瑞。

    開了長命鎖,長命又富貴。

    開了富貴鎖,富貴福祿至。

    所有鎖打開,蛟龍四海遊。

    上可到天庭,下能入龍庭。

    前程美如錦,後福永長綿。

    開鎖之儀後,完生之宴開始,由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搛取酒食喂兒,以祝願孩子長大以後酒食福祿永無享盡之期。開鎖宴上,孩子一般坐在上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陪坐。陝北民間有“爺爺孫子沒大小”的說法,此說是,爺爺孫子可以平起平坐。另則,孫子是爺爺的香火傳承人,尤其是長孫,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禮記》中雲“君子抱孫不抱子”,正是這一儀俗的由來。陝北現在的完生禮雖沒有這麽複雜,但其儀仍然舉行,為民間所重視。

    成年禮

    成年禮在陝北雖不舉行,但它是我國古代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必須舉行的禮儀。古時候,無論男女,在少小的時候,都是以垂發為妝飾的,所以也把少小時期的男女稱做“垂髫”。晉代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說:“桃花源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種裝束就是垂髫的裝扮。雖男女已為成年,但仍然為垂髫的裝扮,說明成年之禮的束發之俗是在晉代以後流行開來的,晉以前,人們的裝束皆為垂髫,還沒有形成成年禮俗中的“束發”之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