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習俗隨著曆史的發展,文化的進步,以及各民族、各地區思想理念的不同,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本地區的特點,經過不斷演化形成了各自的產育禮俗,並賦予了新的內容。比如滿族,如果有人家生了男孩,就在產房門首懸掛起小弓和箭,既是一種報喜標誌,又將這種標誌作出了另一種解釋,就是說,家人們對嬰兒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嬰兒長大以後能夠精於騎射,成為一名勇猛的武士。如果所生是一女孩,就在門上掛上一條紅條,既象征吉祥,祈求吉祥,又祝願孩子在生長過程中能長得腿正胯平,成為窈窕淑女。從東北遷徙到西北的錫伯族人,將這一習俗帶到了西北,並從形式上進行了改進。即,所生如果是一位男孩,就用紅絲線挽上一副小弓箭,懸掛於門首;如果所生是一位女孩,僅在門首掛一條紅頭繩。山西西北部地區的習俗是生了男孩,就在門外貼一對用紅紙剪的葫蘆,生了女孩則貼一對梅花剪紙。這樣的圖案就是小孩性器官的抽象表現。北方地區另有說法是:掛出了箭則是向父老鄉親們報告,又有一個可以參戰的子弟出生了;掛帕巾的用意則是表示,子弟兵們又有了一個可以縫補衣服,為子弟兵們送去溫暖的女子誕生了。這一說法與古代戰事有關,北方是我國的邊陲地區,又是各民族混雜居住的地方,在我國曆史上,戰爭頻繁發生,所以,居民也大都是戍邊子弟。為了國家安全,民眾安寧,將這一新的寓意運用到生育習俗中來,可見我們先民的用心良苦。陝北民間的產育禮俗一直沿用此俗,千百年來始終沒有改變,說明陝北人民一直為祖國的安寧生育著戍邊子弟。

    陝北民間在生育禮俗中雖然沒有了先秦時期“弄璋”、“弄瓦”的說法,但以弓箭、帕巾來作標誌,說明傳統文化在民間既有著深厚的底蘊,又在不斷地演化著。

    影響我國人民生育觀念的是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在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中,誕辰禮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誕辰禮俗的突出特點又是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的主要表現。在《禮記》中除了規定了生男“設弧”生女“設帨”的設示外,還說:“故男子生,桑弧蓬天,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這說明,“天下事”乃男子之事,非女子之事,將女子排除在天下事之外。這一思想不僅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育觀念,就在生育禮俗中也有所不同。如新做父親的人在向嶽家報喜時,如果所生是男嬰,到了嶽家大門以後,就要燃放鞭炮,表示大喜。如果所生是女嬰,則隻是到了嶽家的堂屋門前才將鞭炮燃放起來。從這兩種燃放形式上就可以看出人們重男輕女的思想來。向嶽家報喜的講究還有:做父親的要提上一籃紅蛋(就是將煮熟的雞蛋塗上菜紅),這是向嶽家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滿家紅”的孩子了。到了嶽家門前,在燃放完鞭炮將紅蛋遞上後,趕緊轉身回家,否則,就要遭到小舅子、小姨子們的一頓笤帚“打屁股”的打鬧。陝北民間僅是將一些禮品送給嶽家,禮品一到,就表示需要嶽家人來“侍候月婆”。在滿月以後,再給嶽家送一些衣料,以表謝意。送衣料的用意是,從此以後,兩家就有了依靠,一定要相依相靠,互相照應,同時,兩家人也就成為最親的親戚了。因此,陝北民間有“親戚中隻有舅家和姨家最親”的說法。因“衣”與“依”音近,用衣來表示“依”,故有此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