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清檀萃《滇海·衡誌》十《果》: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民間以其音中有“生”,且結實甚多,象征子孫不斷。

    瓶

    瓶作為民間使用的吉祥物,主要取其諧音“平”來寓意“平安”。除婚禮中使用取“平安”之義外,以瓶為主組成的吉祥圖或吉祥語還有“平安如意”、“平升三級”、“玉常和平”、“歲歲平安”等。

    盒

    古時盒亦作“合”。《太平禦覽》引宋元嘉《起居住》:“廣州刺史韋明被彈,事有金鏤合二枚,銀鏤合二枚。”唐王建《宮詞》詩三六七:“黃金合裏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民間俗信用盒以其音來象征“合”或“和”,以喻和合、和諧、合好。合是和合二仙之一,和仙手執的象征物是“荷”,合仙手執的象征物就是“盒”。

    連中三元

    三元的吉祥圖案是由荔枝、桂圓、核桃構成。這三種果實都是圓形,以象征“三元”。三元是舊時科舉製度中鄉試、會試、殿試的魁首,分別被稱做解元、會元、狀元,合稱為三元。明時以廷試的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人們用三種圓形果實來寓意考試成績優異,喜報頗傳。在婚禮中用此來預祝將來生了兒子,就可連中三元。

    被褥

    洞房裏的被褥多選擇一些喜慶、吉祥的麵料,諸如龍鳳呈祥、大紅喜字、鴛鴦戲水、蓮開並蒂、鳳攀高枝、鳳棲梧桐等等。色調用紅色,也有用一紅一綠的,自古以來,民間就有紅男綠女的說法。這是陰陽搭配,綠葉襯紅花的說法。

    服飾

    新郎穿長袍,新娘鳳冠霞帔。鳳冠是用銀子或其他材料製作成鳳凰的樣子,戴在頭上給人一種豔麗、嬌媚的感受。霞帔則是紅色的披肩,主要起裝飾和保護新娘嫁妝的作用。新娘的嫁妝一般是紅色的綢襖、綢褲,紅色的繡花鞋,上繡梅花、蓮花,表示梅傲霜雪,潔淨無暇,蓮出水中,潔身自重。還有繡鴛鴦的,因為鴛鴦最重情感,相依相戀,以此來表示夫妻永不分離。

    蓋頭

    蓋頭源出於古代的“罩麵紗”,從六朝開始,到隋唐,常常是新娘用來遮麵的飾品。古代在同牢與合巹禮俗後有“卻扇”的儀俗,就是新郎將蓋在新娘頭上的障麵物除去。此俗就是後世“挑蓋頭”的鼻祖。蓋頭在民間又叫“蒙頭紅”、“蒙頭巾”、“埋頭紅”等等,是蒙在新娘頭上的一塊紅布。蓋頭在新娘閨房裏蒙上,直到進入洞房以後,才由新郎用秤杆挑去,也有用手揭去的,所以又叫“揭蓋頭”。

    使用蓋頭的原因從我國的婚姻習俗淵源中可以看出一些根由,是古代婚俗的遺風。上古時期有搶婚習俗,蓋頭或許就是在搶親時用來蒙新娘頭麵的東西。此俗沿襲下來後被民間所信奉,成為婚禮中很重要的飾品之一。有些習俗認為是姑娘在出嫁的時候為了防止被路上的鬼祟邪魔擄去,就在臉上抹上很多黑,打扮得奇醜無比,但這樣的做法畢竟影響了姑娘的花容月貌。為了不讓鬼邪看到新娘的容貌,用紅布將頭蓋住,以此來逃避鬼邪的加害,這大概是蓋頭產生的另一個原因。

    紅雙喜

    是用紅紙剪成的雙喜字。舉行婚禮時,嫁妝等物品上以及堂前、門上或窗戶上都要貼大紅雙喜字,以象征新人成雙,喜慶吉祥。此俗源於宋代,由江南漢族地區逐漸傳至全國各地。

    陝北婚俗的演進

    陝北婚俗從清光緒以後逐漸開始簡化,尤其在民國以後,僅存大禮而舍棄小禮,因此在陝北有了“大禮通天下,小禮由人定”的說法。以此看來,陝北在大禮方麵與天下之禮互通,小禮則不僅各縣份之間,甚至鄉鄰之間亦有所不同。

    據《延安府誌》記載:“陝北民俗中的禮儀大都從簡。二十弱冠在我國傳統禮儀中都要行佩冠之儀,表示男子成年的意思,這一禮俗在陝北久廢不行。”在這種背景下,婚俗中的禮儀也開始從簡。初聘時,男女兩家互換庚帖,侑以禮儀,但不用婚名。到了將要婚娶時,男家到女家,請女家長幼各輩,當麵商定娶親吉日,稱做“商話”。迎娶吉日議定後,男家準備銀元、衣飾等物送到女家,俗稱“交大錢”。迎娶前三日,男女各家都要請外家宴飲,稱做“告外家”或“宴外家”。宴請外家之後的第二日,男女外家各將儀物,即婚用物品送到男女各家,此俗在女家稱做“添箱”,在男家稱做“洗頭”。第二天,男女兩家都不行醮禮之儀,也有個別書香門第者舉行此禮儀。迎娶儀式中,婿不親往迎娶,隻是在花轎出門時,新郎坐在花轎中,一出村子後即下轎返回。也有使一小孩坐在轎中一塊去迎親的,這一做法的目的是為了不讓花轎空著,因為這是一種忌諱。到了新娘家,花轎出行時,要讓新娘的侄兒或小兄弟坐在轎中,陪著新娘到新郎家來。男女兩家大都以老成婦女行迎親送親之儀,但也有一些忌諱,如“姑不迎,姨不送,妗子迎的是黑棗棍”。

    新娘迎回後,應當行合巹之儀,在陝北婚俗中如此重要的禮俗已不舉行,可見簡略之程度。但在第二天早上是要謁家廟的,謁家廟後,覲尊卑親屬。儀禮完畢,新婿與新娘擇一吉日到嶽家,此儀叫做“謝親”。謝親後,新婦也要擇吉日回新婿家,叫做“回麵”。所謂“回麵”就是回來麵見公婆。新婦在娘家所住時間的長短,應以到新婿家的日子多少為限。

    陝北婚俗中的聘禮大都以年歲豐歉、世事吉凶而判,其禮因而輕重不等。男家在過禮後,備服飾,養饋牲物。女家所備妝奩大都是衣箱大櫃,另製新郎衣服冠履以伴嫁。有新婦在出嫁時著姆家服飾於歸,次日早上更換翁家新飾及服謁堂的習俗。此俗謂不致新婦日後在婆家留下窮得光著身子來到婆家的口實。謁堂就是古時謁家廟之禮。有在三日或十日時行之。姆迎女歸寧,婿同往,名曰“對日回門”。以婦至夫家之日,為婿到翁家準也。滿月歸女父母送至翁家,留款亦三日。女出嫁時,父母不送,或兄弟、外姻送之。入門亦有行合巹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