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歌是在傳統風俗禮儀中演唱的歌曲。風俗歌又被分為季節性和非季節性兩大類。季節性風俗歌是在特定的節日、時令演唱的歌曲。比如,在春節的時候,就演唱“拜年調”,端午節就唱“端午歌”、“龍舟歌”,中秋節唱“摸秋歌”,等等。非季節性的風俗歌是不受時節限製的,隻是在特定場合、特定的民俗活動中演唱。如在婚嫁時,演唱“婚禮歌”、“喜曲”;在喪葬禮儀中演唱“喪歌”、“挽歌”;在祭祖禮儀中演唱“祭祖歌”。還有一些一般的民俗活動中也有民俗歌曲,如“酒歌”、“宴席曲”等,可以看出它是為喝酒助興的。風俗歌的風格呈多樣性,並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與演唱對象密切相關。

    陝北的風俗歌主要體現在婚、喪兩大禮儀中。在婚嫁中主要是以送喜歌為主,有專門的民間藝人打著蓮花落說唱喜歌,大量地使用排比、疊韻語句,演唱者朗朗上口,觀看者賞心悅目。這些歌曲有的歌詞很典雅,如“家有金鬥掛銀牌”、“太陽出來一點紅”。有的很風趣,如“養小子是好的,養女子是巧的”等。除了送喜歌外,還有“落轎歌”、“撒帳歌”、“上頭歌”等,構成了係統的婚禮歌曲。

    在喪葬禮儀中以“哭靈歌”為主。有的哭靈人身上還披麻戴孝,手拿香紙,爬在靈棚前哭天喊地。哭到悲哀之處,讓聽者潸然淚下,哭到讚頌死者時,讓人感到肅然起敬。喪葬禮儀是我國“禮”的根本,“禮”的淵源,因此,也有文人為其寫過“哭靈詞”。目前流傳於世的開場詞很是精彩,其詞雲“龍飲千江水,虎行萬裏山。手拿千張紙,匍匐到靈前”,很有韻味,也很有詩意。婦女們是喪事活動中的主唱者,她們在一日三哭的時候,將家世、家庭以及經曆,編串成敘事詞演唱,有才能的婦女可以哭唱上半小時左右。這些都是即興抒發出來的情感,行腔悲哀,用詞貼切,憂傷回蕩。

    陝北風俗歌中有“酒曲歌”。這種酒曲歌可以在婚禮中的婚宴上演唱,但大都是在朋友聚會飲酒時演唱。酒曲歌類似古代詩歌中的“詞”,使用長短句子。句式大都在十字以上,不超過十五字。一首酒曲歌可以說是一首完整的敘事詞,把想要說的話準確地概括在裏麵,使聽歌的人完全明白其意思。酒曲歌的用意除了誇酒席外,主要是用於勸酒或是由不喝酒而受罰者演唱。

    四、兒歌

    兒歌也稱童謠、小兒歌。流行於我國各地。兒歌是反映兒童生活的歌謠。人們以兒歌表達對兒童的感情是親緣關係的表現手法。兒歌的內容亦很豐富,有的是向兒童傳授生活知識的,比如,陝北兒歌就有“搖搖擺擺打腦腦,狗娃(對小孩親昵的稱謂)上樹摘棗棗。摘得兩顆好棗棗,好棗棗你吃了,生的吃了力氣大,熟的吃了好消化。大紅棗棗味道大,圪搐棗棗哄狗娃,奶奶想方巧對付,還把奶奶饒不下。”這是奶奶哄孫子時所唱的兒歌,其中既有用棗哄的手段,又有教孫子吃棗有利生長發育的知識傳授方法。有的兒歌是用來表現兒童遊戲活動。如:“倒對、扯鋸,扯倒外婆家棗樹,舅舅打,妗子罵,外婆給了個雞腿把。”這是奶奶與孫子在做拉大鋸遊戲時所唱的兒歌。另如:“摣摣,賣給馬家,馬家沒驢騎,騎個綿羊臊圪羝,過河撒,就拉稀,操心趟到溝底裏。”這是奶奶與孫女做走路遊戲時所唱的兒歌。還有一種哄孩子吃飯的兒歌,“晾、晾,攔羊羊,綿羊攔到圪□□,狗娃(昵稱)回來吃糕,山羊攔到窟連連,貓娃(昵稱)回來吃麵麵。”

    兒歌的歌詞生動形象,曲調歡快活潑。兒歌的結構為兩樂句或四樂句結構。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內。通俗易學是兒歌的特點,隻有這樣才能在兒童中傳唱開來。

    五、號子

    號子是產生在勞動過程中的歌謠,與勞動節奏有著密切關聯。《淮南子》中雲:“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號子根據不同的勞動形式,又分為多種號子。搬運號子,如推車號子;工程號子,如打夯號子、采石號子;船漁號子,如拉纖號子、船夫號子等;作坊號子中有竹篾號子、打籃號子等。號子的內容有的隻是在勞動中才呼號,是抒發勞動中產生情感的呼號。有的則是以號子的形式來講唱故事,抒發情懷,表達思想。號子大都是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的方式來演唱。歌詞淳樸,聲腔粗獷有力。

    陝北號子中最有影響的是搬船號子即現在所說的《黃河船夫調》,它將黃土漢子那種樸實無華、憨厚淳樸、心胸豁達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號子是中國號子家族中的佼佼者,不僅在陝北深受人們的歡迎,而且在全國也是傳唱不衰。最常用的則是《趟場號子》,《趟場號子》一般是有調無詞,通常僅用“噢,好,號”或“噢,號,好”這幾個字起伏跌宕、綿延不斷、反複哼唱著。趟場號子大都是秋季裏糜穀上場後,以牛拉著碌碡,人牽著牛,在場上一圈一圈地趟著。牛緩慢地拉,人站在場中或跟在牛旁,半睜半閉著眼睛,哼著號子顯出悠然自得的樣子,儼然一派田園景象。這種號子有時在一個人走路的時候也在哼。它的特點是沒詞,不需要唱出語言來,而且曲調自由,或長或短,或高或低,任人吼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