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儺又被分為在季春(三月)、仲秋(八月)和季冬(十二月)舉行的儺祭儀式。季春所行之儺又命名為“國儺”。

    行儺必須戴假麵具,這是曆史遺風。在遠古時期,人們用自然顏料塗抹在自己的臉部和身體上,裝扮成某種動物進行狩獵,或是在戰爭中用於嚇嚇敵人,以達到取勝的目的。這樣就給後來人們借用行儺之儀來歡慶勝利的舞蹈帶來了借鑒作用。無論古代之儺,還是現代保留下來的儺舞、儺戲,都戴著假麵具進行表演,因此,儺是一種假麵具的表演形式。儺這一表演形式與原始社會宗教活動中的假麵舞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行儺驅魔就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體現。

    在行儺驅魔的基礎上形成了儺舞。古代人們在取得勝利之後,以原始的自然跳躍來慶賀勝利,形成了原始的舞蹈表演形式。後來,人們用狩獵得來的獸皮製作成麵具,將顏料塗在上麵,增加了使用次數,又省去了很多麻煩。以此舞蹈來慶賀勝利,假麵舞也就由此產生了。在假麵具中,有陶製的,也有用木雕刻的。

    假麵舞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以其內容可分為慶祝豐收的假麵舞表演;“成丁禮”中的假麵舞表演,以及娛樂性和宗教禮儀中的假麵舞表演等。但是,無論什麽樣的表演,都是從行儺或儺祭中脫胎出來的。因此,假麵舞與儺舞在表演形式上或表演內容上都極為相似。正因為如此,後來,儺舞代替了假麵舞,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殷商時期,人們崇尚鬼神,就用儺舞的表演形式來祭祀鬼神,起到了娛鬼神,祈求消災降福的作用。也正是這一原因,人們越來越重視這種祭祀與娛鬼神的習俗,逐漸將其係統化,形成了一整套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所以在舉行宗教祭祀活動中,有一套既有音樂又有舞蹈的祭祀方式。但主要有臘祭、雩祭和儺祭三種。儺祭在周代已經發展成為周天子和各諸侯舉行的“國儺”和全國舉行的“大儺”。

    儺舞在其形成以後,隨著娛人成分的增加和娛鬼神成分的逐漸減少,有了明顯的發展趨勢,即在舉行儺祭的時候,既取悅於鬼神,又起到了自娛的作用。儺舞是在假麵舞的基礎上向非宗教的假麵舞方向發展,並成為在自娛慶典活動中的假麵舞蹈表演形式,雖然失去了宗教含義,但在表演方式和表演內容方麵不斷予以增加,隨著人們對天地、自然的不斷認識,逐漸創造出了主宰天地自然的各種鬼神,這些天地自然鬼神又對儺舞的表演形式和內容起到了補充和發展的作用。隨之,又產生了神怪故事。借助於曲和歌的聲樂表現形式,使儺在表演上有了形體表演和聲腔表演的結合體,這對後來形成的“儺戲”、“秧歌”和“戲曲”有著深遠的影響。

    儺舞發展到宋代,在儺的隊伍裏已經沒有了“方相氏”的形象和十二獸以及侲子等形象,取而代之的則是傳說中的“將軍”、“判官”、“土地”、“灶君”、“門神”、“鍾道”和“小妹”等形象,並且由教坊裏使人充扮,這樣就提高了儺舞的表演水平。在儺舞的表演中還用一些詞曲演唱故事,由此,儺舞拉開了向儺戲轉化的序幕。這一時期,儺舞的表演規模也逐漸擴大,出現了上千人的儺舞表演人群。但此時的儺在宗教意義上還沒有多大變化,其目的還在於驅除疫鬼,以保人畜平安。

    到了清代,儺舞與儺戲已不是社會的主體文化,已經不能登大雅之堂了,在人們思想中的地位日趨衰落。儺文化很不景氣,一些地方的儺藝人隻得以紙糊的麵具來代替銅木麵具,以減少成本,維持生活。從這一變化來看,儺舞儺戲是已不再受到世人所重視的一種文化現象,已經從社會化、宮廷化的地位中退出,流向民間。在流入民間以後,全國大部分地方逐漸消失掉了,隻有部分地區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儺舞、儺戲是一種消亡了的社會文化、傳統文化,它在中國文化史上,中國藝術史上是一塊“活化石”,有著極具研究的價值。

    儺舞在夏代影響了巫文化,巫在很多方麵借鑒了儺的形式。

    巫尊大禹為其始祖,說明大禹與巫有著淵源關係。據說,巫在設壇、禳鎮、祈求、祓除邪魔時所使用的“禹步”就是大禹創立的。相傳,大禹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明了巫術,據古籍記載:“昔大禹治水,不可預測高深,故設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磐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祇問以決之。”然禹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咒時,常作是步,禹遂摹寫其行,令之入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故曰“禹步”。所謂“禹步”,就是巫在作法時的步態與動作。巫以為這種步伐能夠遣神召靈,以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禹步的步態是:“即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右、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二丈一尺,後有九跡。”“先舉左,一蛙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呈如丁字形,就是通常所說的“步罡踏鬥”之步。禹步與八卦相結合後,就形成了巫覡所稱的“踩八卦”,它是以陰陽為綱紀,卦爻方位作為舞步運行之方向,用五行定位,與巫詞、巫咒相結合,形成一整套儺舞的舞蹈動作,變化異常,舒展優美,極具觀賞價值。禹步以八卦方位作為運動模式,其中有變化差異,有的可以直接用一步一個方位去踏罡,有的則必須以演進的步伐才能完成八卦方位的位置變換,所以就出現了“梭梭步”、“品字步”、“碎步”、“團旋步”、“雀雀步”、“丁字三步”等步伐。從禹步的運動規律來看,有的步伐雖然是雙足運動,但它的行進尺度卻不超過半步,像是在原地轉身,有的則是大步流星,一陰一陽,一虛一實。但無論何種步態,都是從左腳開始行進,初步與終步的步伐相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