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照官。是表示太陽的,並以人間社會功能附會給神靈,認為有一位掌管太陽的神來司東升西落之職。對太陽的崇拜是古人在自然崇拜基礎上產生的原始宗教信仰。人們把自然界和自然現象視為具有生命和巨大能力對象而加以崇拜,實際是原始社會中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在宗教信仰上的反映。由於原始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還處在蒙昧狀態,在大自然麵前顯得無能為力,從而,把天地日月、風雨雷電水等自然現象視為神靈,對之頂禮膜拜,以祈求消災降福。太陽既可給人帶來光明和溫暖,又不會像雷電一樣給人帶來大的災難,所以,信仰太陽是原始宗教的主題。

    陝北秧歌中的“日照官”是在一個圓盤或鍋蓋上糊上一層紙,上麵畫一個太陽,由一個秧歌隊員捧著走在隊伍中。

    三、驛臣官。其扮相是頭戴官帽,身穿紅袍,手持扇子。驛臣官出現在彩門前時,由兩人用一根木棍將其抬到彩門前,在秧歌隊中的表演像戲劇中的“三花臉”。所謂“驛臣官”,就是古代管理“驛站”的官員,類似現在的“幹部招待所”。舊時,朝廷命令大都通過驛站向下傳達,所以,各地驛站也很多。陝北的代表驛站有富縣的張村驛,寶塔區的甘穀驛,延川的文安驛,清澗的石嘴驛。通過這些“驛站”來看,它們都是設立在距離縣署一日路程的地方,起一個銜接作用。正是這些驛站的存在,使民間有了知識、新聞的傳播場所,形成了一定範圍內的驛站文化,民間也對驛站官員產生了尊敬心理。但是,驛臣官員沒有具體形象,陝北秧歌就將他們打扮成如同皇家官員模樣。驛臣官出現在陝北秧歌中,可以認為,是驛站文化的表現,驛站文化對陝北秧歌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虎頭牌。是用鍋蓋或其他器物蒙上紙,再在上麵描繪出虎頭的形象,由秧歌隊員舉著進行表演。虎在我國民間信仰中既是百獸之王,又可以避邪。虎又被世俗觀念認為是不可戰勝的,因此,古代那些英勇無比的軍隊又被稱做虎狼之師。虎的形象在秧歌中出現,主要用於避邪。秧歌這種祭祀活動必然要牽扯到鬼怪神靈,有虎在其中,鬼怪便不會作祟於人,因此,虎頭牌便成為陝北秧歌中必不可少的道具。

    五、丁馬。在舊時的秧歌隊中,他是一名身著武士服裝的角色。以竹馬代馬,故名丁馬。丁指成年男子,如壯丁。丁也指遭逢,如“丁此盛世”。丁馬出現在陝北秧歌中有兩個用意,一是武士戍邊,保家衛國;二是歡慶太平盛世,隻有在盛世才有秧歌這種歡娛活動。

    六、馬排子。他的扮相是一位身穿一領大黑袍,像道袍,手持一把拂塵,也就是陝北民間所說的“蠅刷子”。另一位馬排子則是反穿皮襖,手拿擀杖。馬排子的作用是在大場秧歌中將圍觀的群眾撥開,以便於演出。在彩門前是將兩邊的人推開,以便於演出,起著清場和保護傘頭的作用。馬排子之所以出現在秧歌中是從儺的驅邪舞中衍化來的。儺在驅邪時用拂塵掃打,後來被道教的巫沿用。

    秧歌探源

    據《中華文化大辭海》中載:從出土文物可證,北方秧歌已有千年左右的曆史,而且發現陝北地區古代秧歌是為祭祀二十四星宿而舞的記載,故而秧歌之源頭之一應為祭祀舞蹈。我國古代星宿信仰是二十八宿,二十四宿的說法很少見到。“五鬥星君”的宮位合數是二十五宮,所謂二十四宿是否是二十五宮的計數錯誤?

    “五鬥星君”指的是“北鬥”、“南鬥”、“東鬥”、“西鬥”和“中鬥”。

    北鬥,有七宮,亦稱七元,是掌管解厄延生的星君。第一宮,天樞星,是陰陽貪狼星君;第二宮,天璿星,是陰精巨門星君;第三宮,天璣星,是真人祿存星君;第四宮,天權星,是玄明文曲星君;第五宮,天衡星,為丹元廉貞星君;第六宮,開明星,是北極武曲星君;第七宮,搖光星,是天衝破軍星君。

    南鬥六宮,亦曰“六司”,是主管延壽度人的星君。第一宮,天府星,為司命星君;第二宮,天相星,為司祿星君;第三宮,天梁星,為延壽星君;第四宮,天同星,為益算星君;第五宮,天樞星,為度厄星君;第六宮,天機星,為上生星君。

    東鬥五宮,是主管紀算護命的星君。第一宮,蒼靈延生星君;第二宮,陵延護命星君;第三宮,開天集福星君;第四宮,大明和陽星君;第五宮,尾極總監星君。

    西鬥四宮,主掌紀命護身。第一宮,白標星君;第二宮,高元星君;第三宮,皇靈星君;第四宮,巨威星君。

    中鬥,又稱大魁,有三宮,主掌保命。第一宮,赫靈度世星君;第二宮,斡化上聖星君;第三宮,衝和玉德星君。

    從以上五鬥星君和各鬥所執掌的法紀來看,都與人的福壽祿有關,人們對這些星君崇尚和信仰並加以膜拜祭祀就是一種必然的心理需求。

    陝北秧歌從它的表演形式上來看,應與“儺”、“巫”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儺”在甲骨文中被寫做“倛”字。據郭沫若先生考訂,“倛”是頭戴麵具的驅鬼者,因其麵目猙獰,故而後世將“倛”字引申為“醜陋”的含義。這種驅鬼的工作是由方相氏以儺祭的形式來完成的。方相氏就是傳說中的蚩尤的後裔。蚩尤是九黎族首領,這一部落性情勇猛,善於騎射。原來居住在東方,史稱東夷。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在涿鹿大戰中失敗,蚩尤身亡,他的部族有的南遷到滇、桂、湘、黔、川等地,後史稱“蠻夷”、“東南夷”、“西南夷”。蚩尤雖然被黃帝打敗,但他的部落成員卻勇猛善戰,又發明了兵器,所以蚩尤也被後人譽為古代八神之一的戰爭之神。儺祭驅魔由方相氏來充任,可以說明這一部族的精神氣質和神威氣概足以使妖魔鬼怪、魑魅魍魎望而生畏,折伏投降,同時也說明了後人對蚩尤這位神武大將軍的崇拜和敬重。

    那麽,鬼怪是從哪裏來的?在我國神話傳說中,五帝之一的顓頊有三個兒子,都夭折了,一個在其死後成為江水中的虐鬼,一個成為若水中的魍魎,一個成為野鬼,他們都危害於人,給人播撒疾病和禍害。人們沒有辦法,就請方相氏行儺祭以祛之,果然靈驗。這樣,將遠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及其後裔與帝王之子相融合,成為鬼和驅鬼者,也可謂是門當戶對的了。

    據史料記載:行儺時“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可見,方相氏在行儺時必須頭蒙熊皮,戴上銅製的四目麵具,身穿黑色上衣和紅色下裝,手執戈矛盾牌,逐室躃踴跳躍,這便是被稱做“時儺”的驅鬼之儺。如遇王者大喪,出殯歸葬時,方相氏作上裝朿後,隸百人舞蹈開路,為靈柩之先導,及至陵寢葬地,棺木入土之先,以戈擊墓壙四壁,逐墓坑中之“方良”。方良,指鬼怪中之魍魎,本為木石之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