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被認做民間舞蹈形式是沒有錯的。《中華文化大辭海》中雲:有不少人認為秧歌是在插秧季節,由農民邊工作邊哼唱的“田歌”逐漸發展成有歌有唱的“秧歌”。同時又提出在北方黃土高原地區無秧可插,又怎麽能形成“秧歌”,秧歌在黃土高原地區充其量也隻是一種“田歌”或“山歌”。這就對秧歌一詞提出了質疑,而且對秧歌的曆史淵源也提出了可據以思考的新思路。

    周貽白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中說,秧歌本是農民蒔秧時所唱的田歌或山歌。又說:據清代翟灝所著《通俗編》中雲:“今又有秧歌,本饁婦所唱也。”《武林舊事》元夕舞隊之“村田樂”即此。江浙間雜扮諸色人跳舞,失其意。江北猶存舊風。饁婦是給農夫送飯到田間的婦女,出自《詩經·豳風·七月》,此中雲:“同我婦子,饁彼南田。”依此看來,江浙有秧可插,可稱做“秧歌”,而北方地區,特別是陝北,無秧可插,這種秧歌大概應屬上麵所說田歌或山歌。周貽白又說:按翟氏說法,秧歌隻能扮飾農民或饁婦一類人物,不能有雜扮諸色的角色。其實,這是秧歌的一種發展,特別是具有故事性的人物扮飾,就更不能僅限於農民饁婦了。他又引證了清人讓廉所著之《春明歲時瑣記》中所雲:“秧歌以數扮頭陀、漁翁、樵夫、漁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鑼,足皆蹬豎木,謂之高腳秧歌。”這大概是翟氏所指雜扮諸色人跳舞。說明秧歌的發展所指是雜扮諸色人跳舞。然而,秧歌的發展並不僅僅是江浙間的文化現象,清人孔尚任在《平陽竹枝詞蹋燈詞》中雲:“太守迎恩上五台,北門鎖鑰不輕開,秧歌竹馬兒童戲,還到堂前舞一回。”又《燕九竹枝詞》雲:“秧歌忽被金吾革、袖手遊春真可憐,留得鳳陽舊乞婆,慢鑼緊鼓攔遊客。”凡此,都說明秧歌發展到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故事情節的表演,這種表演是來自玩燈賽會時舞隊中所扮雜色人的表演,他們將故事或傳說中的人物運用到秧歌表演中來,增強了秧歌的觀賞性和戲劇性,成為以後用聲腔作為代言體的戲曲演出的開端。

    秧歌在北方有河北的定縣秧歌、隆堯秧歌、唐山秧歌;陝西的陝北秧歌;山西的太原秧歌、祁太(祈縣,太穀)秧歌或稱晉中秧歌、朔縣秧歌、西火秧歌、襄垣秧歌、州五秧歌、沁原秧歌。凡這些秧歌在演唱秧歌詞時,都以當地農村語音為演唱聲腔。在伴奏上,一般隻有打擊樂,沒有絲竹一類的伴奏樂器。如河北定縣秧歌,隻有單皮鼓、大鑼、小鑼、鈸(當地稱做鏇子)四種樂器。山西秧歌則有呼胡或嗩呐隨腔,祁太秧歌摻入了梆子作板式,襄垣秧歌在板式上已經有了慢板、快板和數板的區別,朔縣秧歌則有介板、二性板,沁原秧歌則雜入流行小調。

    陝北秧歌是流行於陝北北部的延安、榆林兩地的秧歌,以榆林的綏德縣和米脂縣為代表,被稱做“綏米秧歌”。另有延安的洛川秧歌,代表了陝北南部秧歌的藝術特點,從而形成了陝北秧歌的兩大流派。

    陝北秧歌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係。在年節,正月初八“穀日”和正月十五,天官賜福的時候舉行大型表演。一般是正月初八起場,正月十五達到高潮,演出時間很長,其目的就是在穀日時祈求風調雨順,天官誕日祈求天官賜福。

    陝北秧歌依其內容和形式可分為六種:

    一、大場秧歌,即在廣場表演的秧歌。人數可達上百人,甚至幾百人,氣氛熱烈,情緒歡騰,為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大場秧歌將“竹馬”、“旱船”、“舞獅”、“耍龍”等節目夾雜在秧歌隊伍中,更顯得光彩奪目,妙趣橫生。

    二、小場秧歌。人數為二人、四人、八人不等。表演節目一般是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和嬉戲。融舞蹈、戲曲、雜耍為一體的表演。表演時,男子持扇,女子持彩綢。

    三、拜年秧歌,也叫沿門子秧歌。秧歌隊挨門挨戶拜年,表示對主人的拜祝。

    四、彩門秧歌。春節期間,有的村莊要辦燈場,將秧歌演出推向高潮。燈場即陝北民間所說的“轉九曲”。此時,鄰村的秧歌隊也來觀燈助興,舉辦村要搭起彩門迎接前來觀燈者。舊時,彩門一般有三處,而今大都為一處。頭彩設在村口,二彩設在中途,三彩設在大秧歌的表演場地。彩門上除了進行秧歌表演外,還要唱秧歌詞。因彩門的不同,秧歌詞亦有所不同。頭道彩門上一般由客隊先唱,唱詞內容大都是先對秧歌中的丁馬、驛臣官、日照官、虎頭牌等角色的扮演者進行問候,然後再唱前來觀燈的意圖,這些唱詞可由角色來唱,亦可由傘頭唱。當這些唱詞唱完後,由主隊傘頭唱歡迎詞,最後由客隊傘頭唱感謝詞。二道彩門上都由傘頭領唱,一般是互相讚美的唱詞,有的夾雜一些風土人情、詩書禮儀等知識性內容,以顯得既有禮儀,又有才學。三道彩門上則大不相同,雙方都自我誇耀,企圖壓倒對方,以顯示自己。因此,在這道彩門上,傘頭們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將才學知識運用上,將對方置於尷尬境地。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曆史典故,人倫道德,社會經濟,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有一些才學不高者,常被當眾出醜,很是狼狽,所以又叫“別情秧歌”。

    五、九曲秧歌。就是在九曲場上所唱的秧歌。其中包括“祭風秧歌”,即祭風師處所唱秧歌。“圍風秧歌”,即祭風後繞九曲城外逆行一周的秧歌,“九曲彩門秧歌”,即九曲彩門前的秧歌和“九曲秧歌”,即進入九曲城後(共為九城),每遇一城都要唱一曲的秧歌。

    六、彩燈秧歌。彩燈秧歌一般是在不設燈場的情況,秧歌隊員們手持繪有“八仙過海”、“天官賜福”、“西遊記”故事以及“薑子牙斬將封神”等故事的彩燈,進行秧歌表演,以祈求天地神靈保佑黎民百姓,風調雨順,人畜安康。這類秧歌中的彩燈大都是高腳類,即將繪有各種圖案的燈籠安在一根長木棍上,人們將它舉起,在跑旱船、耍竹馬時,既起到了照明作用,又裝飾了秧歌場的場景。同時,在大秧歌表演時,形若流彩,非常好看。

    秧歌詞

    秧歌詞是陝北秧歌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包括很多方麵,諸如:謁廟、祭祠堂、祭孤魂、沿門子、拜公門等。大都為即興演唱。由於陝北秧歌中的傘頭缺乏民間宗教知識,在謁廟時不知諸神的來曆以及神職功能,所以顯得雜亂無章,不合主題,今編一些歌詞可供參考。

    謁廟秧歌

    所謂“謁廟”是拜見、稟告、請求神靈的祈禱秧歌,祈禱神明能降福於人,降祉於社會。一般是對神明的讚頌之詞,加一些祈禱語。

    盤古佛

    開天辟地盤古佛,混沌宇宙第一人。

    沉睡一萬八千劫,摸來大斧劈黑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