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的出現是有年代可考的。據南宋江萬裏的《宣政雜錄》“通同部”條雲:“靖康初,民間以竹徑二寸、長五尺許,冒皮於首,鼓成節奏,取其聲似曰‘通同部’,又謂製作之法曰:‘漫上不漫下’。通衢用以為戲雲。”(見《說郛》卷二十六)文中所謂“通同部”就是漁鼓。“通”、“同”、“部”是三個象聲詞。“通”、“同”像手擊鼓麵複迅疾抬起時發出的清脆之響,“部”則像手擊下後順勢按住鼓麵而形成的沉悶之音,若按今天的書寫習慣可寫做“通通噗”。這一引文明確指出“通同部”出現於“靖康初”。“通同部”既起於民間,是“通衢”用以為戲的土樂器,可見,原非道士所創。道士借來為道情伴奏,始見於“靖康初”,而靖康之後即進入了南宋時期。靖康年號隻用了兩年,北宋就滅亡了,可以說,“通同部”的起源應在北宋時期。

    “通同部”這一名稱被“漁鼓”所取代的年代已無法考證。在元代雜劇中,將“漁鼓”又寫做“愚鼓”。馬致遠在《呂洞賓三醉嶽陽樓》的雜戲文中對“愚鼓”稱謂做了解釋。劇中人呂洞賓唱道:“赤緊的簡子喚作‘惜氣’,但行處愚鼓相隨。‘愚’是不醒的,‘鼓’(瞽)是沒眼的。”說明“愚鼓”有以超凡入仙之說,以警醒世人,指示光明之意。“愚鼓”是道士們為“通同部”所起的新名,後來遂訛“愚”作“漁”。簡板也就是《武林舊事》中所提到的“息氣”。該書的卷四、卷六中還提到在乾道、淳熙年間有兩位唱道情的專業藝人,一為名隸教坊樂部的張守道,是一個俗人;一為在瓦子勾欄裏作坊時葉道,是道流。

    有當代學者對道情的淵源作過考證,一般都將其上溯到唐代,並且有人明確指出,道情源出於唐代的道教音樂,所以,才有了道情始於唐代的說法。但也有人認為,唐代時期,道曲已經失傳,早期道情的曲調亦不可聞。唐代,以道曲唱道歌的情況或許存在過,但嚴格意義上的道情,即打著漁鼓、簡板抒唱“樂道徜徉之情”的一種說唱形式,卻不曾在唐代出現過,根據現有資料來看,以漁鼓、簡板伴奏的道情是在南宋初期的幾十年間產生的。從《武林舊事》中可以看出,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就已經有了打著簡板演唱的道情,而且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道情,是由道士布道、乞討的形式演進成為一種民間娛樂性質的技藝,進而進入了官屬的教坊樂部,乃至深入到宮廷。如果從漁鼓出現的靖康年間算起,到了乾道、淳熙年間的道情成熟時期,大概就是幾十年間產生的一門藝術。

    “道情”一名含義,明初人朱權對此做了比較合理的解釋,他說:“道家所唱者……寄傲宇宙之間,慨古感今,有樂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見《太和正音譜》)這與元代燕南藝庵的《唱論》中“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禮”的說法是一致的,與道情歌詞宣揚離塵絕俗思想的實際情況也是相符的。

    道情的體製有單純韻文和韻散相間兩類。若隻著眼於韻文,又分為樂曲和詩讚兩種體製。樂曲體是一種遵循一定格律的長短句,詩讚體則以七言和十言句式為主。南宋初期的道情是樂曲體而非詩讚體。它在道士的運用目的上可能是用於當時的道曲而唱的,在傳入民間以後,則改用了世上流行的詞調和小曲。乾道、淳熙年間唱道情的葉道在《武林舊事》卷六中就被列為“唱耍令”一類的藝人之中。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中說:“嘌唱,謂上鼓麵唱令曲小詞,詞驅駕虛聲,縱弄宮調,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而在吳自牧的《夢粱錄·妓樂》中轉引《都城紀勝》的文字中,這段話則作“唱令曲小詞,須是聲音軟美,與叫果子、唱耍令不犯腔一同也”。耍令,又可作“耍曲”,並和“唱令曲小詞”的“嘌唱”為一體。道情既屬於耍令一類,自然也應是唱“令曲小詞”的,而且同樣也應當是“聲音軟美”的。陝北道情至今仍以一種軟綿綿的聲腔來演唱,大概就是這種遺風的傳承。這種由短小的詞和曲子組成的演唱形式,再以聲腔優美而取勝的道情,一般來說是不宜於鋪開敘事和演繹故事的,大都是以抒情寫景,歌詠人物為內容的。清初,王夫之就以[鷓鴣天]、[漁家傲]等詞牌寫了二十六首《愚鼓詞》。

    鼓子詞是用詞調來演唱的,一篇隻能用一個牌子,短的隻唱一兩遍,最長也不過十一二遍。今存宋代鼓子詞作品中所用詞牌,如[點絳唇]、[漁家傲]、[采桑子]、[蝶戀花]、[減字木蘭花]等,都屬於短調。

    南宋時期沒有詩讚體,但有一種叫做“陶真”的民間說唱卻十分流行。其唱詞是七言的詩讚體,它的出現,完全有可能影響到道情的發展。到了元代,無論是樂曲體還是詩讚體道情,都有實例可以證實。比如,在《嶽陽樓》雜劇的第三折裏,正末扮呂洞賓持愚鼓,簡子唱了一段道情,采用的就是詩讚體的句式。它的開頭幾句是:

    “披蓑衣戴箬笠怕尋道伴,將簡子挾愚鼓閑看中原。打一回歇一回清人耳目,念一回唱一回潤俺喉咽……”

    這種“攢十字”的十字句,在陝北道情中是經常出現的,叫做“十字調”。從“念一回唱一回潤俺喉咽”一句來看,元代的道情已不全是純粹的歌唱,出現了韻散相間、有說有唱的形式。這是長篇敘事道情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元代並沒有這類作品留傳下來。

    明清兩代時期,道情發展的輪廓比較清晰,特別是進入清代以後,道情的發展呈現出越來越繁盛的趨勢。道情借鑒了元代雜劇的藝術,不斷使自己更加完善,最終形成了道情這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同時,道情的流行地區也在不斷地擴大。在流行過程中,又與各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先後形成了幾十種地方道情。其中,分布於我國北方地區的道情基本上是樂曲體的,而詩讚體則是流行於南方的道情。這一時期流行的道情,既有文人的仿製,也有民間的創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