祼是古代喪葬禮儀之一。即吊喪時以酒灑地,表示祭奠。《尚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孔穎達注疏:“王以圭瓚酌鬱鬯之酒以獻屍,屍受祭而灌於地,因奠不飯,謂之祼。”古時對祼有具體的規定,司馬光《儀書》中要求:“若人酹,則須具公服靴笏也。”另外還指對朝見的諸侯行祼禮,以爵酌鬱鬯酒以敬客。《周禮·春官·典瑞》:“祼有瓚……以祼賓客。”鄭玄注:爵行曰祼。賈公彥疏:生人飲酒爵行亦曰祼。

    犧牲

    犧是古代用做祭品的純色牲畜。牲是供祭祀和食用的牲畜。二者是有區別的,一是對牲畜色澤的要求不同,即犧必須是純色的,不能有雜毛。二是用途不同,即犧是純粹的祭品,不能食用,而牲是可以食用的。如在祭天大禮中,所用大都為犧,它們在“燔燎”中被燒毀的蕩然無存,而牲在祭獻以後是可以食用的,所以,民間大都用牲而不用犧,一則,因犧的挑選困難,另則,燒了也是一種浪費,更因民間不祭天地,所以不用。

    以上官方祭祀禮儀在民間是不舉行的,但有的在家廟祭祀禮儀中也借用其中的部分,如合祭,四時之祭,民間也是常有的,祭品的使用上也借用官方規製,如春祭用韮、秋祭用黍等。

    九拜

    拜是指長跪、彎腰、垂手至地。九拜是我國古代祭祀或相見時行禮的九種形式。據《周禮·春官·大祝》所載:“九拜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前四種為常用禮,稱為正拜,後五種是依附於前四種的正拜。

    稽首是舊時所行的跪拜禮,行禮方式與頓首相同,但頭觸地的時間較頓首長。《疏》:“稽首是稽留之意,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隆,臣拜君之拜。”古時規定:一拜三叩首,三拜則九叩首,用以表示尊敬之極。

    頓首,據《周禮·春官·大祝》注雲: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雲:“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行頓首拜時,兩膝跪地,兩手下垂扶地,然後以頭叩地並立即舉起,是平輩間相見時互行的拜禮。後人將這一禮儀也用於文書的結尾。

    空首,是在行跪拜禮時,兩手拱至地叩頭至手,不觸及於地,故名“空首”,又被稱做“拜手”。我國各類古書經常使用的“拜”的說法,就是這種“拜手”的省稱。這種禮節是同輩間所行的常禮。

    肅拜,是直身肅容而微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以拜。《周禮·春官·大祝》注:“但俯下手,今時撎(揖)是也。”《疏》:“肅拜者,拜中最輕,唯軍中有此肅拜。婦人亦以肅拜為正。”因軍中將士披鎧甲,不便於拜,故而《禮記·曲禮上》雲:“介者不拜。”《朱子語類·禮》雲:“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為正,何謂肅拜?’曰:‘兩膝跪地,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拜手亦然。’”

    振動之禮已失傳,今無此禮。

    除了以上九種拜禮外,還有一些拜的形式,如“再拜”是一拜而又拜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表示恭敬。再拜禮所用之處如《論語·鄉黨》中雲:“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再拜禮原本是對尊長的敬辭,多用於文書的結尾,後來也常用於平交之間。如果是臣對君則在再拜之外還要行稽首禮。《禮記·玉藻》:“凡獻於君,皆再拜稽首送之。”故而,在古書中常常出現“再拜稽首”的字樣,這是連文疊用。

    百拜。百拜是多拜的意思,表示禮節很隆重。《禮記·樂記》“一獻之禮,賓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清人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於百。若平禮正是一拜再拜,即人臣與君,亦止再拜。禮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書狀動稱百拜何也?”明以後與父母及師友貴官書信中常有百拜一詞,以示尊敬。

    拱,是兩手斂指合,尤抱拳以示敬意。《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正立拱手。”古時男子吉拜尚左,女子吉拜尚右。如遇凶喪,其拜則反之。抱拳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凶拜則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揖。揖是古代的拱手禮,今雲“作揖”。是賓主相見時的常禮。《公羊傳·僖公二年》:“獻公揖而進之。”《注》:“以手通指曰揖。”《說文》段玉裁注:“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平交之間,雙手抱拳,腰略彎曲,揖而不拜,以示敬意。揖在《說文》中又被解釋為“抒也,或作揖”。長揖是古代比拜較輕的一種敬禮。相見時站立,身略俯折,拱手自上而止極下以為禮。此禮用於略尊於己者。《史記·酈生傳》:“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