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禁忌

    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民間忌諱婦女在這天回娘家,否則,娘家會一年不利。俗諺雲:“臘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輩子還不起。”山東武城、沂南等地,新媳婦(結婚不滿三年)這天必須回娘家,否則,以為對娘家不利。

    十二月廿三日,俗稱“過小年”,民間於此日打掃房舍。湖北有忌宰殺之俗。台灣稱此日為“送神日”,禁忌舂米,據說有將風神搗下之虞恐來年有多風之災。

    十二月廿六日,河南於這天各家都要蒸饅頭,準備過年。蒸饅頭時忌諱有生客進門。又忌諱將饃施於乞丐,否則,認為會把“神氣”施舍走了。江西有的地方這一天吃素,不動葷,並且禁忌有外村人在本村走動。

    十二月廿九日在黑龍江一帶是蒸饅頭的日子,還要祭祖。蒸饅頭忌麵發不起來,要是饅頭蒸裂了口,不能說“裂了”,而要說“笑了”。裂口的饅頭不能用來祭天祭祖。

    十二月三十日,俗稱“大年三十”,又稱“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所以民間很重視,並且有許多禁忌習俗流行。漢族傳說:這一天上界諸神要下界來,所以,民間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敬鬼神祈福祿。有些地方在這一天還禁忌打掃衛生,不能灑汙水,倒垃圾,丟棄雜物。禁忌惡聲謾語,不準哭鬧,不準大聲嗬斥。禁忌打碎碗碟。婦女不能動針線。民間大都有“除夕守歲”的習俗,還有除夕夜室內外燃燭升燈,徹夜不熄之習俗。

    浙江、河南民間還有撥勺聽靜的習俗,即在除夕夜,將銅勺放在鍋裏(或置於水中)撥勺使之旋轉,當勺停止轉動後,按勺柄所指方向走,遇到第一個人,聽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兆示。黑龍江民間在除夕日貼窗花,山東民間有在年三十晚上要留剩飯的習俗,以為,當晚把飯吃得一幹二淨則不利,留剩飯是取“吉慶有餘”之意。

    《孝經緯》載:冬至後十五日是小寒。小寒後天氣進入嚴寒,大地凍封,自然界的一些生物處於冬眠狀態。再過十五日,就是大寒,大寒就是最冷的時候了。此時,陽氣已動,萬物經養精蓄銳以後,正欲出苞吐芽,破土而出。

    《暮要》載:十二月為暮冬,又稱杪冬,塗月,暮節,暮歲,窮稔,窮紀。

    《月纂》載:十二月,天道西行,做事出行都宜往西,吉。不宜用醜日,用則犯月建,做事不吉。

    《千金方》載:十二月不食豬脾,是因脾旺在四季,十二月在最後一季,所以食則傷脾。十二月不宜歌舞,犯者凶。不可食生韭,不可食霜爛果,不可食蚌、蟹、鱉、蝦等鱗蟲之物,忌食獐肉,不食牛、豬肉,不可傷筋骨,不可犯大雪,不可妄針刺。

    《月忌》載:十二月廿一日,不宜問疾,十二月初七日不宜水陸遠行。初九日、廿五日,忌裁衣交易。

    《瑣碎錄》載:三十晚上不可罵人,不可打碎器皿,不可大醉。

    十二月初八日為“王侯臘”,忌夫妻同房。

    《墨子秘錄》載:十二月的癸醜日做門,可避盜賊。

    《瑣碎錄》載:十二月的子日,可曬席子、墊子,能去蚤虱。又載:十二月取豬脂四兩,掛於廁中,進入夏天後,一家無蠅害。十二月廿四日,床底點燈,稱為照虛耗。廿四日,取鼠一隻,埋於子地(即正北方)可絕鼠患。又載:十二月,早上起來時,以蒸餅卷豬脂,食後一生不長瘡疥,久服可使肌膚光澤。

    《本草圖經》載:取活鼠,以油煎為膏,敷水火燙傷,滅瘢疵極妙。

    《玄樞》載:除夕日,取合家頭發,一人一小把,燒成灰,用腳底泥包好,投入井中,並念咒詞曰,“敕令我家人,經年不害傷寒,避卻五瘟疫鬼”,吉。

    《雲笈七簽》載:除夕夜以枸杞水洗澡,令人不病。初一、初二、初八、十三、十五、廿日洗澡去災晦,吉。又雲:除夕日,於房屋四角各埋一石以鎮宅,主災凶不起。又雲:除夕日取圓石一塊,雜以核桃七枚埋於隅下,可絕疫鬼。又雲:除夕夜,偷偷將二十一顆椒投於井中,不與人說,可絕瘟疫。又雲:除夕夜,於家中神像前和家主的臥室裏,應燃燈通宵,主家宅光明。入睡前,可攢火為爐,合家共坐,以助陽氣。又雲,除夕夜宜燒避瘟丹,以及家中所餘雜藥,可避瘟疫。避瘟丹即蒼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