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記》載:三月十六日、七日,忌遠行,水陸皆不吉。初一日、十六日忌裁衣交易。

    《千金方》載:三月的辰日、寅日,不可食魚,恐招凶。孫思邈雲:三月不可殺生,以順天道。不可食百草心、黃花菜。又雲:三月忌食鳥獸五髒,不可食小蒜,不可飲深井之泉。又雲,三月入山中,采背陰處鬆脂,煉服,耐寒暑,補益五髒。

    《法天生意》載:三月不可食雞蛋,食則令人終身昏亂。又雲:三月不可食大蒜,其他月份亦不宜常食,否則,奪人氣力,損人心力。三月腎氣已息,木氣正旺,宜養肝膽。飲食宜少甘多辛辣,可達到補精益氣之目的。

    三月卦定於決位。決,即陰氣與陽氣相決,但決而不和。寅時,人體陽氣最旺,坐臥宜於麵向東北方。

    《孝經緯》載:春分之後十五日是清明,清明是指天氣晴朗明淨,草木清秀蔥蘢,萬物欣欣向榮。再十五天以後就是穀雨,意即雨生百穀,萬物賴此雨而清淨明潔。

    《晉樂誌》載:三月建辰,辰即震,此時春雷滾滾,萬物因震而長。

    《四時纂要》雲:三月稱蠶月,亦稱末春。三月三日,取桃花片收好,至七月七日,與烏雞血拌和,塗於麵及全身,可使麵及肌膚光滑如玉。又雲:三月初二收桃花葉曬幹,搗為末,用井花水日服一錢,可治心痛。

    《靈樞經》雲:三月天道北行,做事出行宜往北方,吉。

    《千金月令》雲:三月采艾草,紮成人形,掛於門檻之上,以備一年之用。

    《荊楚歲時記》載: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用黍麵和菜作羹,以壓時氣。又雲,三月三日,合民踏百草。又雲,洛陽婦女於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以芥花點油酒,入水中,現龍鳳、花卉等形,則獲吉象,稱此俗為“油花卜”。

    《月令圖經》載: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采艾草、菁花,可治黃病。

    《瑣碎錄》載:三月三日,將芥菜花鋪於灶上或平時坐臥處,可避蟲蟻。又雲,此日取苦楝花(無花采葉),墊於臥席下,可避蚤虱。又雲:此月采桃樹上未開的花蕊,陰幹,與桑葚子、臘月豬油和勻,塗禿瘡有神效。又,三月初三日或戊辰日,收芥茶花、桐花、芥菜,藏於毛羽衣內,可避蟲蛀。又,清明三更時,將花樹上捆些稻草,可絕刺毛蟲。又,清明太陽未出時,采芥菜花,幹後作油燈之杖,可避蛾。又,三月時,采羊糞燒灰存性,與輕粉麻油和勻,可治惡瘡。

    《濟世仁術》載:三月三日雞鳴時,以前晚燒好的開水,洗澆廚具、炊具,可驅百蟲遊走之害。又,三月的辰日,以一絹袋盛麵粉,掛於當風處,如人中暑,以水調服之。又雲寒食日,以水浸糯米一兩升,逐日換水,至小滿,濾水、曬幹、烘黃為末以水調塗,可治跌打損傷及惡瘡。又,三月初三日,采夏枯草,煎汁熬膏,每日以熱酒調服,可治陳年損傷、手足淤血、遇陰天便作痛,更治產婦各種血病血症。又,三月三日,取羊齒燒成炭樣,可治小兒羊癇寒熱。

    《山居四要》載:清明前兩天,收螺螄浸水,至清明日,以此水灑於牆壁等處,可避蜒螄。

    《法天生意》載: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服後可除百病,益容顏。又,清明前一天,采大蓼曬幹,可治氣痢,用時以米湯調服一錢。

    《萬花穀》載:三月初三,燒枸杞水洗澡,令人光澤不老。又,三月二十日為天倉開日,宜入山修道。又,三月底,采鬆花和白糖或蜜,做餅食,有益。

    《靈寶經》載:三月三日,宜修蕩邪齋。又,三月初六、初七洗澡,令人神爽無厄。

    《真誥》載:三月取百合根曬幹,做麵食,大補虛弱,健脾開胃。

    《齊人月令》載:三月采何首烏,赤、白各半,用淘米水浸一晚,與黑豆一塊放飯上蒸熟,曬幹去豆為末,或加三分之一茯苓,煉蜜為丸,酒送一二錢,百日後,百病祛除,延年益壽。服時忌食豬肉、魚、鱉、蘿卜。何首烏內有生相如鳥獸或山石類之狀,並很大,則為珍品。又,三月或四月間,於山穀中采新長柏葉、鬆針或花蕊,每枝長三四寸,陰幹,搗細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常於每月初十、十五清晨,燒香向東,服十一丸,並念咒曰:“神仙真藥,體全自然,服藥入腹,益壽延年。”以鹽湯或酒下,服藥時忌食五辛(韭、薑、蔥、蒜、薤),倘要長肌肉,則加大麻,巨勝。若要心力健壯,加人參、茯苓。如用七月七日露水和丸,其效更佳。又雲,三月第一個辰日,采枸杞,四月頭一個巳日服用亦有益健康。

    《養生仁術》載:穀雨日采茶炒後收藏,可治痰咳,療百病。

    《家塾事親》載:三月采未開桃花,陰幹,百日後與桑葚各等分,與臘月豬油搗和,塗禿瘡有神效。

    黃帝曾問歧伯,春季服用什麽藥最好。歧伯說:如果是用來治療男子五勞七傷,陰囊消縮,囊下生瘡,腰背疼痛,難以仰俯,筋脈痹冷,或時熱癢,或時浮腫,難以步行,迎風流淚,遠視漠然,咳逆上衝,身體萎黃,氣脹疼痛,或淋漓赤黃,汙染衣物,或夢寐多驚,口幹舌澀等症,用以下方藥為最好。

    茯苓五錢,菖蒲五錢,梔蔞四錢,牛膝五錢,山茱萸五錢,菟絲子五錢,巴戟天四錢,細辛四錢,防風五錢,山藥五錢,天雄三錢,蛇床子四錢,柏子仁五錢,遠誌五錢,石斛五錢,杜仲五錢,蓯蓉四錢,續斷五錢。

    上十八味,搗為末,煉蜜為丸,如蠶豆大。每服三粒,漸加至五七粒,每飯前服用,一個月後百病盡消。

    又有攝生方:升麻、黃芪各八分,山梔、幹婁各七分,龍膽草、茺蔚子各五分,決明子、車前子各一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