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段陌送詞來,陝北民間將雲南貴州視做鬼城,鬼都應到雲南貴州去安身。這是為何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雲貴在曆史上曾經就是鬼方,另一種是說黃帝蚩尤大戰後黃帝留在北方,將蚩尤及其部落族趕到了雲貴一帶,黃帝的後裔們就將蚩尤的後裔們視若共工之子,即瘟疫鬼。

    關於“鬼方”,在我國古代確實存在過。鬼方,是古遠方國。在《易·既濟》中雲:“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鬼方有五種說法。第一種是指西戎。《後漢書·章帝紀》雲:“克伐鬼方,開通西城。”《西羌傳》中又雲:“武丁伐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文選·趙充國頌李善注》雲:“鬼方,於漢則先零戎也。”《世本注》同。這幾種說法都是指鬼方在現在青海境內。第二種說法是指周代時期的荊楚之地。《惠棟九經古義》汲郡古文雲:“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於荊。三十四年,王師克鬼方,氐羌來賓。商頌殷武雲:撻彼殷武,奮伐荊楚,疑周之荊楚,商時謂之鬼方。”古文所謂次於荊者,蓋鬼方之地也。這一說法,鬼方指現今湖北荊州一帶,在商周時期為鬼方。第三種說出自《丙子學易篇》,其中倉頡篇雲:“鬼,遠也,又雲,鬼方言其幽昧也,此不以地實之,惠棟斥為臆說。”這種說法是說鬼方不是以某一地而命名,而是指“遠”或“幽”,也就是說,即便是鬼,它應去到很遠、很幽的地方去。第四種說法指的就是現在的貴州。清《一統誌》中雲:貴州,商周為鬼方地。第五種說法出自近人王國維的說法,雲鬼方即狄人。殷周時據陝西西北一帶。古之獯鬻,漢之匈奴,皆其同種。春秋時狄人隗姓,隗即鬼也。此說是指殷周時期雄踞於陝北一帶的獯鬻和漢代的匈奴,在春秋時期姓隗的部族,獯鬻又作薰粥,是我國古代北方的民族。獯鬻就是匈奴之先祖。薰粥與匈奴音近。《孟子·梁惠王》中雲:“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依我國曆史上出現的鬼方而言,陝北與雲貴同屬鬼方,為什麽民間送鬼要送到雲南、貴州呢,說明陝北一帶的民眾是黃帝的後裔,因黃帝蚩尤大戰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蚩尤部落的凶殘與害人鬼精同,蚩尤既率其部族去了雲貴一帶,那麽鬼也應到那裏去,因為他(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正因為陝北送鬼之俗是要送到雲南貴州去,那裏也就出現了人鬼雜居的現象,所以陝北民間又傳說,雲南貴州是半人半鬼,那裏的人在做生意時,一到黃昏以後,就要放一個水盆收錢,恐怕收下鬼錢。因為人使用的錢是銅錢,可以沉到水下,鬼使用的是紙錢,是沉不了底的。其實,在民俗信仰中,真正的鬼城應是四川的酆都城。陝北民間信仰的鬼城是雲南貴州,比酆都城鬼城要早得多,所以一直在民間流傳著,即使酆都城鬼城信仰出現以後,也沒有改變人們的信仰。陝北人為什麽不把陝北作為鬼方信仰呢,因為陝北鬼方原指獯鬻或匈奴,後來,他們在曆史上退出了這一地區,所以人們便不信仰了。

    保鎖詞

    保鎖是因所生孩子不能存活,便認為是自己命中無子,就請人保鎖,認做幹親,其俗信是一種“寄養”關係,有的改姓,有的挒叫。挒叫是挒著稱呼,如:將父親稱做舅舅,將母親稱做姨姨。這樣叫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鬼邪知道這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放棄對孩子的侵擾。保鎖一般是先舉行拜認儀式,即由小孩向保鎖人行三跪九叩大禮,並稱叫幹爹幹媽,保鎖人向小孩贈以衣物,即視同己出,然後誦以保鎖詞,其詞雲:

    天保定,地保定,這個孩童我保定。

    一歲兩歲天保定,三歲四歲地保定,

    五歲六歲神保定,七歲八歲人保定,

    九歲十歲我保定,十一二歲都保定。

    天保三年得富貴,地保三年能平安,

    神保三年有福祿,人保三年能長壽。

    一缽柳樹紮下根,輩輩根芽能長久,

    保得孩童長成人,保得孩童富貴子。

    先長紅胡成後生,再長白胡成老漢。

    從小到老無疾患,一應關煞不犯身。

    保鎖到十二歲以後還有開鎖儀式,即幹大幹媽為所保孩童開鎖。被保鎖孩童的父母應向保鎖人做一定的酬謝,幹大幹媽也應給小孩一些禮物。開鎖以後,有的則成為幹親,互相往來,有的因路途較遠,不再往來。

    上刀山

    上刀山是陝北巫神給危重病人治病的時候所用的巫祝祓除方法,帶有巫技表演性質。刀山是用幾張桌子疊摞起來後,將十二口鍘刀依次捆綁在上麵,刀口朝上,刀刃上各鋪一張黃表,巫神在趺壇以後腳踩鍘刀上到高頂,手持三山刀,念咒作法,請天界神靈下凡為病人治病。這一巫祝與廣西壯巫之刀山雷同。壯巫作法是在法場上豎一根木杆,杆的兩側各綁十八把利刀,刀口向上,狀似雲梯。巫師口中念著咒語,手裏逮著公雞向刀刃猛撲。如果公雞安然無恙時,巫師就會手攀刀刃,腳踏刀口,攀緣而上,上下凡三次後,巫師手足無傷,人們就會認為巫師法力很大,一定能將病人之疾治好。

    陝北巫神還有另外一種巫技,就是將十二口鍘刀一溜擺開,刀刃朝上,刃上各鋪一張黃表。巫師在趺壇以後,上身全裸地睡在上麵,身上再壓一扇磨扇,然後由事主二人站在磨扇上為病人叫魂。這種巫技又被叫做“睡刀床”。其難度比上刀山更大。

    無論是上刀山還是睡刀床,都是巫神對那些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治療措施。其儀也繁瑣龐雜,需要設壇,動用很多人員,病人家屬也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請巫師設此法場治療。如果在上刀山或睡刀床之後,病人的病情還沒有好轉時,就要舉行“下陰”的法事活動,到陰間去探訪病情了。

    從現代科學來講,上刀山應屬一種硬氣功。但陝北巫神從未練過硬氣功,為何不傷及皮肉,就不得而解了。

    下陰

    下陰是陝北巫神給危重病人治病的最後一招,如果這一招再不靈驗,病人就沒有醫治的辦法了。

    下陰在民間巫術中有,在戲劇中也有表演。京劇《探陰山》,也叫《鍘判官》,就是代表戲,它的全本叫《普天樂》。戲中說:宋代一個叫柳金蟬的女子在元宵觀燈時,被一個叫李保的誘至家中,逼奸不從後將金蟬縊死,後又移屍至柳家花園。有書生顏查散寄居在園中。柳家發現女屍後,誣顏生為凶犯,告於官府,顏被判死刑。顏訴於包拯,包拯視顏查散不似凶犯,但又無有憑證,遂下陰查詢“生死簿”情況,生死簿上確實注明了柳金蟬是被顏查散所殺。包拯仍未釋疑,便親自到陰山,當麵審問柳金蟬鬼魄。柳金蟬鬼魄訴稱凶手乃是李保。包公又從油流鬼那裏得知判官張保乃是李保的母舅,因袒護其外甥,私自改了生死簿。包拯便鍘了判官張保,救活了柳金蟬,顏查散的死刑也免了。這大概是巫師下陰探訪病人病情的來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